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17:41
编辑 锁定
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年-1424年)。前后共22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中文名
永乐
外文名
yongl
性    质
年号
共    计
22年
所属年代
中国明朝
起    始
1403年-1424年
在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
前   任
建文
后   任
洪熙

永乐在位君主

编辑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4年(1402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周、岷、代、辽诸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永乐 永乐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 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7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8年至22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7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14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毁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复),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9年疏浚会通河,13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11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4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北京城 北京城
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3年起,朱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德州。4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18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22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空虚,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后葬于明长陵,庙号明太宗嘉靖时改明成祖

永乐在位年号

编辑
永乐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403年
1404年
1405年
1406年
1407年
1408年
1409年
1410年
1411年
1412年
永乐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
1413年
1414年
1415年
1416年
1417年
1418年
1419年
1420年
1421年
1422年
永乐
21年
22年

  
公元
1423年
1424年

永乐大事年表

编辑
郑和 郑和
永乐元年(1403年)
正月: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京师,诏改北平北京
永乐二年(1404年)
四月: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朱高燧赵王
永乐三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永乐四年(1406年)
闰七月:以明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永乐五年(1407年)
七月:皇后徐氏卒。谥曰仁孝皇后
九月:郑和还。
十一月: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
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
永乐八年(1410年)
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乐九年(1411年)
十一月:立朱瞻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
永乐十年(1412年)
十月: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十一月:太监郑和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
正月: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
二月: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长陵。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以行人蒋廷瓒、河南左参政孟骥俱为右布政使。
四月:帝至北京
五月,杭州大风潮。时天淫雨、烈风,江潮滔天,天地水高数丈,南北约十余里,东西五十余里。仁和十九、二十居民陷溺死者不计其数,存者流移,田庐漂没殆尽。
六月,浙江乌程、归安、德清三县疫,死一万零五百八十余人。七月,浙江宁波府鄞县、葱溪、奉化定海、象山五县疫,死九千一百余人。
十一月:天乐关发生大火,将军汉匡或(后为仙唤做三十六天罡主事星宿)救妹身亡。死九千余人。其妹第年同日自尽身亡。
永乐十二年(1414年)
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1415年)
五月: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
永乐十四年(1416年)
八月:作北京西宫
九月:帝还南京
十一月:复议建北京宫殿。
十二月:遣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宫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七月: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三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卒。
永乐十八年(1420年)
闰正月:以学士杨荣金幼孜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北京始设东厂
九月: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孙京师北京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
正月朔: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
正月: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闰十二月:乾清宫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五月: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正月:复命郑和使西洋。
四月: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明成祖驾崩,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仅65岁。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九月:上永乐帝谥号为“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十月: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葬明太宗皇帝长陵

永乐明朝皇帝年号

编辑
姓名在世时间年号在位时间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1377年-1402年建文1398年-1402年
朱棣1360年-1424年永乐1402年-1424年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1398年-1435年宣德1425年-1435年
朱祁镇1427年-1464年正统1435年-1449年
朱祁钰1428年-1457年景泰1449年-1457年
(复辟)
1427年-1464年天顺1457年-1464年
朱见深1447年-1487年成化1464年-1487年
朱佑樘1470年-1505年弘治1487年-1505年
朱厚照1491年-1521年正德1505年-1521年
朱厚熜1507年-1566年嘉靖1521年-1566年
朱载垕1537年-1572年隆庆1566年-1572年
朱翊钧1563年-1620年万历1572年-1620年
朱常洛1582年-1620年泰昌1620年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天启1620年-1627年
朱由检1609年-1644年崇祯1627年-1644年
词条标签:
经管书籍 文化 年号 历史年代 历史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