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在位君主
编辑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4年(1402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周、岷、代、辽诸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 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7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8年至22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7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14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毁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复),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9年疏浚会通河,13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11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4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3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4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在位年号
编辑永乐
| 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
公元
| 1403年
| 1404年
| 1405年
| 1406年
| 1407年
| 1408年
| 1409年
| 1410年
| 1411年
| 1412年
|
永乐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公元
| 1413年
| 1414年
| 1415年
| 1416年
| 1417年
| 1418年
| 1419年
| 1420年
| 1421年
| 1422年
|
永乐
| 21年
| 22年
| ||||||||
公元
| 1423年
| 1424年
| ||||||||
永乐大事年表
编辑永乐元年(1403年)
永乐二年(1404年)
永乐三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永乐四年(1406年)
永乐五年(1407年)
七月:皇后徐氏卒。谥曰仁孝皇后。
九月:郑和还。
十一月: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
永乐八年(1410年)
永乐九年(1411年)
永乐十年(1412年)
十一月:太监郑和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
四月:帝至北京。
十一月:天乐关发生大火,将军汉匡或(后为仙唤做三十六天罡主事星宿)救妹身亡。死九千余人。其妹第年同日自尽身亡。
永乐十二年(1414年)
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1415年)
永乐十四年(1416年)
九月:帝还南京。
十一月:复议建北京宫殿。
十二月:遣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七月: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永乐十六年(1418年)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永乐十九年(1421年)
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八月: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闰十二月:乾清宫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正月:复命郑和使西洋。
永乐明朝皇帝年号
编辑姓名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朱元璋 | 1328年-1398年 | 洪武 | 1368年-1398年 |
朱允炆 | 1377年-1402年 | 建文 | 1398年-1402年 |
朱棣 | 1360年-1424年 | 永乐 | 1402年-1424年 |
朱高炽 | 1378年-1425年 | 洪熙 | 1424年-1425年 |
朱瞻基 | 1398年-1435年 | 宣德 | 1425年-1435年 |
朱祁镇 | 1427年-1464年 | 正统 | 1435年-1449年 |
朱祁钰 | 1428年-1457年 | 景泰 | 1449年-1457年 |
(复辟)
| 1427年-1464年 | 天顺 | 1457年-1464年 |
朱见深 | 1447年-1487年 | 成化 | 1464年-1487年 |
朱佑樘 | 1470年-1505年 | 弘治 | 1487年-1505年 |
朱厚照 | 1491年-1521年 | 正德 | 1505年-1521年 |
朱厚熜 | 1507年-1566年 | 嘉靖 | 1521年-1566年 |
朱载垕 | 1537年-1572年 | 隆庆 | 1566年-1572年 |
朱翊钧 | 1563年-1620年 | 万历 | 1572年-1620年 |
朱常洛 | 1582年-1620年 | 泰昌 | 1620年 |
朱由校 | 1605年-1627年 | 天启 | 1620年-1627年 |
朱由检 | 1609年-1644年 | 崇祯 | 1627年-1644年 |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