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1:15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宫廷内外美好的秋光秋色,歌颂了朝野上下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人已老的感叹,并赞叹君臣之交为兄弟手足之情,体现了君臣情谊之深厚。
作品名称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    者
李世民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作品原文

编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⑵。
参差丽双阙⑶,照耀满重闱⑷。
仙驭随轮转⑸,灵乌带影飞⑹。
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⑺,倾叶自相依。[1]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作品注释

编辑
⑴清光: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房玄龄(579—648),唐初名相。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⑵翠微:翠微宫是唐代着名皇家行宫之一。地处古都西安以南,秦岭山脉北麓、青华山东南方,今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事处南部。距西安市中心19公里外,位于翠微山下,海拔1568米。
⑶双阙:①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②借指宫门。③借指京都。
⑷重闱:①重重宫门。指深宫。②闺门。③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⑸驭:①太阳。日形如轮,周行不息,故称。隋卢思道《从驾经大慈照寺》诗:“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前蜀韦庄《立春》诗:“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二:“大椿灵饵话尧年,链液升烟日驭前。”②指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黄澜《送李生孟夐留学美利坚》诗:“星精倚马忧天坠,日驭挥戈上地平。”③指帝王的车驾。宋代苏轼《赐安神宗御容押班冯宗道等银合茶药敕书》:“属祠宫之告具,骖日驭以遄征,往复之间,忠劳亦至。特加存问。
⑹灵乌:①指太阳。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②指乌鸦。③喜鹊。喜鹊乌属,亦称乌鹊,俗称能报喜,故称。
⑺葵藿:①指葵与藿圴为菜名。②单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于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2]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作品译文

编辑
秋天的早晨,露水凝结在朝殿上,在阳光照耀下,山光水色显得是多么的青翠缥缈。宫门外的楼观错落有序,淹映在朝霞里,七彩光芒照耀着重重宫门,紫气东来,万物呈祥,真是一派美丽的景象啊!哎呀,日形如轮,万物生息;鸦鹊飞过,一片阴影。正午,潺潺流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波荡漾,五光十色。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才能真正看见圆圆满满的太阳。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已经到了秋天。但我们仍然像那葵与藿一样,相恤相依,倾心向阳呵。[2]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作品鉴赏

编辑
一般人知道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叱咤风云、功德兼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三百年长盛不衰,被历代累世所敬仰,所推崇。但对李世民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知之甚少了。李世民是一位造诣很高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其诗词作品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字字锤炼,语言凝重,思路广阔,大气泰然,知识渊博,厚重真诚,想象丰富,感染力强。李世民曾三次赋诗给房玄龄,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房玄龄之倚重。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这首诗,全文共十句,前四句描写宫廷内外美好的秋光秋色,歌颂了朝野上下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中间四句通过太阳周转、流光溢彩的描写,表达诗人光阴易逝人已老的感叹,也隐含太宗皇帝功成名就,玄龄贤臣忠贞不渝之意。最后两句通过葵藿草相恋相依的自然景象,借喻作者与房玄龄的情谊之深厚,将君臣之交赞叹为兄弟手足之情。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重点与赋诗之目的所在。豪情中映射着淡愁,雄浑中蕴含着细腻。这首帝王之诗,句型优美,对仗合韵,诗中有画,画中寓意,借秋日风光,抒己之胸肠;寄风物之志,传己之友情。堪称赋和馈赠之佳品。[2]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作者简介

编辑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又是理论家、书法家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627—649)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3]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诗词 文学作品 文学书籍 文学 古诗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