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王子乔一般指姬晋(周灵王太子、王姓始祖)
人物
姬晋简介
编辑太子晋
《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武则天借古谕今,对当时的大唐社会作了尽情地讴歌。说她是“承天命,开基业”,“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郎堤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载”,而且人口众多,政令通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叔向朝见了天子之后,特意去拜会太子晋,想从交谈中掂一掂太子晋的斤两。哪知一共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太子晋问得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尴尬地从太子府退了出来。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
“太子晋这小东西果然不凡,别看他才十五岁,我跟他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他占了上风。以我愚见,还是把我们强占的两处田地归还给周朝吧,不然将来他会找我们麻烦的。”平公听了叔向的话,心里也在嘀咕:归还吧,舍不得;不归还吧,又怕将来惹麻烦。这时,晋国着名的老乐官师旷表示不要匆忙决定,他说:“请派我去跟那孩子谈谈,如果连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再还田也不迟。”师旷是一位盲人音乐家,平公对他一向很尊敬,知道他忠诚正直、博学多识,便以切磋音乐的名义,派他出使周国。师旷到了周国,在太子府拜见了太子晋。太子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主客一问一答,上下古今,礼乐射御,无所不谈。太子有问必答,口惹悬河,确实表现了见识高卓,学问渊博。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师旷在殿下站得久了忍不住踏起足来。太子晋一看,知道自己一时疏忽,忘了乐师年老易寒,深感愧疚,于是赶紧说:“太师,请殿上坐。”侍臣们小心地扶着师旷上殿,请他坐下,太子命人取来一张瑟,请师旷鼓瑟;师旷一面鼓瑟,一面唱了一支名叫《无射》的歌。接着太子也鼓起瑟来,唱了一首名叫《峤轿》的歌。二人一唱一和,尽欢而散。师旷回国时,太子晋赐给他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师旷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报告说:“太子晋果然聪慧无比,可惜我和他谈话时,听到他的声音清亮中带点痰喘,他的脸色白里透红,像火烤一样。这种人无疑是个痨病鬼,不出三年,他就会呜呼哀哉。临归时,他曾向我问起寿命之事,我也如实对他说了。请主上不必提心!”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逝世的噩耗就传到了晋国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1]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姬晋成仙
编辑有的书上说,周灵王的太子晋并没有死,而是成了仙人,升到如前所说,王子晋是个喜欢弹奏和歌唱的人。据说他最擅长的是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呜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他在山上一住就是三十余年。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
“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传说王子晋的墓在离西汉京都长安不远的茂陵,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人盗挖过,进去一看,墓中一无所有,只见一把宝剑悬在半空中。盗墓的人想盗取这把宝剑,忽然却听见宝剑发出龙吟虎啸的声音,便不敢接近它。顷刻间,只听一声呼啸,宝剑闪着寒光飞上了天。
传说汉明帝时代的王子晋转世做了河东叶县县令,按规定每月月初都要到尚书台(六部之一)述职,可是总不见有车马随从,只看见一对野鸭从东南飞来。有人将此事秘密奏知明帝,明帝也很诧异,便悄悄命人张网网罗野鸭,哪知网取下来的却是一双官靴。网了几回,都是这样,检查一下,原来都是四年来尚书省赐给官员的靴子。传说这个鸭子即王子晋所变。
姬晋轶事
编辑太子晋饱读诗书,尤好音律。灵王命巧匠,琢碧玉为笙,以赐太子晋。太子晋吹之,声如凤鸣,音色清越,响入天际。
又是一年夏天,谷、洛两水相斗,将毁王宫,周灵王欲筑百丈长坝以堵谷水。太子晋劝谏道,治水之道必须疏导,鲧塞水道,羽山被诛,共工行此,身死国灭,徒为人笑。灵王不听。
嵩山,号称天室,气势磅礴,巍峨雄伟,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谷幽幽,秀丽清雅。太子晋忘却了他过去享有的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富丽堂皇的宫殿怎能比得上这绿林野屋。在这里,日出如华,日落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呦呦鹿鸣,在野之坪。其修道也,静心净气,以求真谛,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因为只有洗练后的心,才能像明净的潭水一样,从深山远处流出天光云影的芳春。只有修道,其心才能像晶莹的明镜一样,须眉毕现显示人的精魂。
修道多年,太子晋大彻大悟,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他传语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今偃师市境内)等待。至期果见太子晋立于山巅。此时的太子,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才奏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飘飘而至;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宫商协调,皇皇悦耳。太子晋举手谢时人而去。
缑山明月,从此意味着清丽脱俗。后来,武则天来此,在明月清风里,写下了《太子升仙记》的名篇佳作;乾隆皇帝慕太子晋之名,也来到这里,感慨不已,作诗说:孜孜治国,无暇学道,但使民情欢愉,就是我的阆苑,青芊麦色就是我的芝田。
姬晋评价
编辑太子晋被贬,这是古今皇太子被废为平民的第一人,因而直声震天下;事载《逸周书》太子晋解之章。(注:太子晋是一位忧国忧民,直声震天下的人,并非吹笙作凤凰鸣的仙人和神人);孔子删诗书,至此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太子晋如不被灵王所废,那么他将是东周帝王。另载: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1]
姬晋后世悼念
编辑1.王子晋庙
[唐]白居易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
2.题缑山王子晋庙
[唐]郑畋
有昔灵王子,吹笙溯泬。六宫攀不住,三岛去相招。
亡国原陵古,宾天岁月遥。无蹊窥海曲,有庙访山椒。
石帐龙蛇拱,云栊彩翠销。露坛装琬琰,真像写松乔。
珠馆青童宴,琳宫阿母朝。气舆仙女侍,天马吏兵调。
湘妓红丝瑟,秦郎白管箫。西城要绰约,南岳命娇娆。
句曲觞金洞,天台啸石桥。晚花珠弄蕊,春茹玉生苗。
二景神光秘,三元宝箓饶。雾垂鸦翅发,冰束虎章腰。
鹤驭争衔箭,龙妃合献绡。衣从星渚浣,丹就日宫烧。
物外花尝满,人间叶自凋。望台悲汉戾,阅水笑梁昭。
古殿香残灺,荒阶柳长条。几曾期七日,无复降重霄。
嵩岭连天汉,伊澜入海潮。何由得真诀,使我佩环飘。
3.王子晋赞
[东晋]谢灵运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一作“翻”)。
4.咏怀八十二首之四
[三国]阮籍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3]
5.咏鹤
[近代]陈独秀
本有冲天志,飘摇湖海间。
偶然憩城郭,犹自绝追攀。
寒影背人瘦,孤云共往还。
道逢王子晋,早晚向三山。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