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古代官署)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9 14:25:09
编辑 锁定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中文名
吏部
拼    音
lì bù 
实    质
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始置时间
东汉

吏部唐朝吏部

编辑
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唐朝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吏部明朝吏部

编辑
明朝首任尚书是滕毅,樊鲁璞与汪河分任左右侍郎。
洪武六年,吏部分为总部、司勋部、考功部;洪武十三年,增设司封部;洪武二十六年,改总部为选部。[1] 
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吏部下设定为四清吏司,即文选司、验封司、考功司、稽勋司。[2] 
别称
吏部别称铨部天官武则天当政时改)、文部(唐明皇天宝12年改),吏部尚书别称典铨。
其他
除此以外,还有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五部。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非社会 社会 历史机构 历史事件 历史 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