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朝鲜半岛、韩半岛
- 外文名
- Korean Peninsula
- 地理位置
- 亚洲东北部
- 面 积
- 22.084万平方千米
- 所属国家
- 韩国、朝鲜
- 主要民族
- 韩民族/朝鲜民族
- 人 口
- 约7500万
朝鲜半岛历史
编辑朝鲜半岛传说
根据朝鲜,韩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公元前2333年(相当于中国的夏朝时期),天神桓雄和“熊女”(
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朝鲜历史有1500年之久。在12世纪的高丽王朝时期,檀君传说首次出现于《三国遗事》。此书属私家着述,记载传闻稗说,是否为信史存在争议。比它早成书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不记檀君,宋人徐竞使高丽后于1224年着《高丽图经》,“虽设‘建国’专条但不记檀君。查一然所称《魏书》,无檀君记载。”

朝鲜半岛
(2张)
中国历代史书均无关于檀君朝鲜的记载。
李氏朝鲜时代的着名学者安鼎福在其所着《东史纲目》,还认为檀君之说是“诞妄不足辩”。
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中国历史范畴)
韩国古代第一本官方史书《三国史记》,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着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都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但20世纪以后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朝鲜,韩国学者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力相当强大,故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派军远征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其土地分为四个郡,史称汉四郡。这是有据可查并有实物证明,世界历史学界公认的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地方政权(不是韩民族的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
朝鲜半岛史前时代
而同样的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所以辰韩与辰国的关系就变得无法查证,而辰国被称为古国,其究竟存在于什么时候也有待考证。
此“辰国”仅指地域,而非真正的国家实体,后来在“古之辰国”地区形成了三韩,三韩的部落酋长都称“辰王”,并皆由马韩人充当,马韩的辰王是三韩部落联盟中的盟主。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存在两个所谓的“国”,即辰国、马韩国。马韩国,在史书中也称韩国。
朝鲜半岛三韩新罗时期
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三国史记》造谣说马韩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后被高句丽占领。辰韩位于新罗的位置。弁韩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后被百济占领。
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由54个城邦构成,大致位于全罗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后来百济统一马韩。
辰韩主要位于洛东江以东,由12个城邦组成。其中的一个城邦后来吸收了其它城邦发展成新罗。
弁韩由12个城邦组成,发展成伽倻后被新罗吸收。弁韩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
当时朝鲜半岛北部为汉朝藩属国卫氏朝鲜(后被汉朝所灭,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史称汉四郡)。朝鲜半岛北部当时属于中国的地方政权管辖,当地的人民与半岛南部韩种不同,为汉人与扶余土着。直到15世纪初期朝鲜半岛北部才被李氏朝鲜侵占,而当地的女真人被野蛮驱赶初世代居住的地方,被明朝收留成为建州女真部。三韩后来被新罗所统一,其存在时期后来被称作“朝鲜前三国时代”。
韩国之韩即来自三韩的韩。韩国人和朝鲜人都称自己为“三韩子孙”,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相似。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4世纪马韩已被百济兼并。辰韩被新罗兼并,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兼并。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公元元年前后,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在这之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在1882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便称朝鲜人民为“韩民”,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开战的诏书中也说“拯韩民于涂炭”,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则有“征韩论”。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并于次日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于是韩国这一名称被启用。
朝鲜半岛"前三国时代"
朝鲜三国时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无继承关系)、百济、新罗。7世纪新罗统一了百济,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了统一新罗时代。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与中国三国时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国不同发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未统一到同一个国家。“三国时代”一词存在争议,高句丽历史应该归属中国。王氏高丽史学家新罗王室后裔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中把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纳入朝鲜史系列,制造了一个所谓的三国时代。但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百济底层、新罗属古韩族,不在中华民族范畴之内)、不同政权性质,高句丽并不因迁都平壤(迫于前燕军事压力)或因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就改变民族属性,就改变政权性质———它仍属中华民族范畴。《三国史记》着于1145年距离668年高句丽灭亡已经有近五百年的时间差距。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
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代
兴起于中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因受到到汉朝的军事压力南下,扩张至与韩民族祖先的百济,新罗接触,朝鲜半岛形成了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韩半岛国家称其为“朝鲜三国时代”,但是未世界学界普遍认同。
公元七世纪,新罗和唐联合,攻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为了争夺高句丽和百济故地的统治权,新罗与唐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新罗基本上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大同江以北为唐朝的领土。在朝鲜半岛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新罗民族,奠定了现代朝鲜半岛韩民族。当时朝鲜的东北部还为渤海国所占,渤海族是以粟末摸和及高丽遗民为主融合其他秽百人形成的一个民族。
高句丽民族大部分迁居我国中原地区加入于汉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渤海族之中,少部分加入新罗民族之中。统一新罗对韩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她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只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曲解。新罗统一在历史上的作用决不应该因此而被贬低,正如韩国学者李基白所说:“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这在韩民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而在朝鲜半岛北部,公元十世纪,辽灭渤海,将渤海人西迁,部分渤海人南投新罗,融合于新罗族中。而同时,原居牡丹江流域的女真人南下,占有了朝鲜半岛的东北部。
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直到王氏高丽(918-1392)初期,这一状况仍然变化不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新罗兵制是一种镇压新得地区反叛的编制,即‘九誓幢与十停’。九誓幢是新罗人(三誓幢)、高句丽人(三誓幢)、百济人(二誓幢)、靺鞨人(一誓幢)的京畿混合军团。九誓幢的任务是防御首都金城,十停是地方军团,分置于九州的枢纽地。在汉州汉水的南方则置两个军团以防御北方,而其最大势力范围也无法完全控制大同江流域。
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故地,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不过是历史上高句丽在向南扩张中夺取的百济故土。
朝鲜半岛朝鲜“后三国时代”
新罗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内频繁发生暴动,780年惠恭王与妃嫔等被杀,武烈王系血统断绝。之後连续发生篡位事件,宫廷纷乱。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王族後裔金宪昌於熊川州独立,拥有海上势力的将领张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争夺。起事虽为中央军队镇压,地方上仍发生农民暴动,新罗王朝统治能力逐渐弱化。
九世纪中期,此类暴动频繁发生,地方豪族多有举兵,号称将军、城主等,脱离新罗统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为有力的势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农民,在西南海建立军功被升为将领。892年以完山(今全州)为根据地起兵,攻占武珍州(今光州)独立。後纠集周边豪族以扩大势力,900年自称後百济王,於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後百济。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罗,随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战。898年以松岳(开城)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丽,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称王,建立独自的年号与官制。後高句丽904年改国号为摩震,905年改为泰封。
如此形成新罗、後百济、後高句丽三国鼎立的局面。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军功,918年推翻弓裔,以开城为都建立高丽并称王(太祖)。王建继续合并地方豪族增加势力,935年吞并新罗,936年攻灭後百济,继新罗之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王氏高丽
918年,后高句丽国(泰封国)将军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自立为王,定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并在935年吞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王建统一后三国后,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由此朝鲜半岛进入第一个统一的朝鲜民族时代——高丽时代。
朝鲜半岛李氏朝鲜
14世纪末,经历蒙古帝国直接统治的高丽已经危在旦夕。
1388年,中国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大致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元朝末年被高丽暗中侵占)[4]。高丽重臣崔莹不自量力竟然为了巩固统治准备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3]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王瑶为王。
朝鲜王朝(1392—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定都于汉阳,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1896年,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半岛,李朝灭亡。
众所周知,清朝乃以我国东北部的蕞尔小族入主中原,于义理来看,其统治先天不足,故而从建国初就大力宣扬其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例如在入关前,便有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天命”主张。入关后,清朝对自身正统性的塑造更是不遗余力,如完整接受传统中国的礼仪制度,尊奉孔子与理学,钳制汉人士子思想,实行文字狱等。雍正年间,曾静等人欲煽动陕西总督岳钟琪谋反,雍正亲撰《大义觉迷录》,意欲破除汉人的华夷观。清朝为塑造自身正统性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对李氏朝鲜王朝的政策,与以上论述的正统性关系深切。李朝对中华的文化心态是慕华,具体表现形势则是虔诚事大,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崇祯十年,清军攻陷汉城,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藩属关系,成为清朝属国。但由于彼时明朝尚存,朝鲜仍潜通大明,并消极对待清朝攻打明朝的助战邀请。松锦大战结束后,洪承畴降清,将潜通计划和盘托出,清朝质问朝鲜,在万般无奈之下,朝鲜只得惩处相关人士。
清朝对李氏朝鲜王朝的政策,与以上论述的正统性关系深切。李朝对中华的文化心态是慕华,具体表现形势则是虔诚事大,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崇祯十年,清军攻陷汉城,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藩属关系,成为清朝属国。但由于彼时明朝尚存,朝鲜仍潜通大明,并消极对待清朝攻打明朝的助战邀请。松锦大战结束后,洪承畴降清,将潜通计划和盘托出,清朝质问朝鲜,在万般无奈之下,朝鲜只得惩处相关人士。
应该说,清朝对朝鲜的德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清朝中期以后,清与朝鲜关系由不和谐走向相对和洽,但从根本上来看,成效并不大。与清朝存在时间对应的相关朝鲜国王——朝鲜仁祖(1623-1649)、孝宗(1649-1659)、显宗(1659-1674)、肃宗(1674-1720)、景宗(1720-1724)、英祖(1724-1776)、正祖(1776-1800),除显宗与景宗未有明显表示外,其余国王均在国内大力提倡尊周攘夷、尊周思明的思想,其在政治上表面臣服,在文化上鄙夷的格局从未被打破。
对于清朝对朝鲜的德化策略评价,一言以蔽之:没有用。
其二,朝鲜对内大肆宣扬尊周思明的义理观,贬低清朝为胡虏,否定其对中华正统性的继承;对清朝则谨守藩邦职责,事大形式极为恭奉。
对清朝的德化怀柔措施,李朝实录多记载为“惠”,换言之,清朝的德化努力,朝鲜大多看作小惠。即使北学派代表人物极力赞颂清朝统治为“昇平百年,四海宁谧,此汉唐所无也”,但在比较明清时,仍有此论述:
其二,朝鲜对内大肆宣扬尊周思明的义理观,贬低清朝为胡虏,否定其对中华正统性的继承;对清朝则谨守藩邦职责,事大形式极为恭奉。
对清朝的德化怀柔措施,李朝实录多记载为“惠”,换言之,清朝的德化努力,朝鲜大多看作小惠。即使北学派代表人物极力赞颂清朝统治为“昇平百年,四海宁谧,此汉唐所无也”,但在比较明清时,仍有此论述:
呜呼!皇明吾上国也。上国之于属邦,其赐赉之物,虽微如丝毫,若陨自天,荣动一域,庆流万世。……盖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恩在肌髓,万世永赖,皆吾上国之恩也。
今清,按明之旧,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国者,亦累叶矣。……又诏永蠲正贡外别使方物,此实旷世盛典,而固所未得于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为恩,以忧而不以荣者,何也?非上国也。我今称皇帝所在之处曰行在,而录其事。然而不谓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我力屈而服彼,则大国也。大国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赐赉之宠,蠲免之谕,在大国不过为恤小柔远之政,则虽代蠲一贡,岁免一币,是惠也非吾所谓恩也。
今清,按明之旧,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国者,亦累叶矣。……又诏永蠲正贡外别使方物,此实旷世盛典,而固所未得于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为恩,以忧而不以荣者,何也?非上国也。我今称皇帝所在之处曰行在,而录其事。然而不谓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我力屈而服彼,则大国也。大国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赐赉之宠,蠲免之谕,在大国不过为恤小柔远之政,则虽代蠲一贡,岁免一币,是惠也非吾所谓恩也。
北学派是李朝后期兴起的一个学派,主张向清朝学习,并批评尊周派。可即便如此,作为北学派代表人物的朴趾源(1737-1805)仍然对清朝的德化怀柔之策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清朝怀柔藩属的策略,并且视之为小惠,极力追思大明,大明于朝鲜有万世永赖之大恩。
他对清朝的评价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即清朝乃大国,朝鲜力屈而服,但却并非上国中华,上国名号只有明朝方能担当。
但李朝在对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极为虔诚,曾屡次得到清帝嘉奖,然而在文化心态上,始终认为其高于“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华”自居。
在他们的观念中,明朝之于朝鲜,是父母之国,君上之国,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的“大造”之恩(赐国号朝鲜),神宗显皇帝的“再造”之恩(万历援朝抗倭)、崇祯十年时毅宗烈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仍命登莱巡抚率兵援助朝鲜的大恩。
此三大恩,朝鲜没齿难忘,终于在大明思宗殉国甲子周年(1704年)之际,肃宗设立大报坛,崇祀神宗;英祖时(1749年),增修大报坛,崇祀太祖、神宗与思宗。大报坛被视为李朝后期规格最高礼仪最为隆重的大祀。
明朝灭亡后,尊周思明义理观成为朝鲜上下的思潮,奉行明朝年号即位体现之一。
下面着重论述朝鲜奉行明朝年号的问题。
古代华夏文明圈,正朔是正统的象征,奉行正朔则是臣属的重要表征,朝鲜作为中国藩属,使用中国年号的做法由来已久。650年,新罗开始奉行中国正朔(时为唐高宗永徽),朝鲜历代皆奉行中国年号,持续1200余年,直至甲午战争以后。
崇祯十年(1637),李朝在被困南汉山城四十六天后,无条件出降,自此,朝鲜断绝与明代藩属关系,转而成为清朝属国。但在处理正朔问题上,朝鲜态度十分暧昧——表面上使用清朝年号,暗中却遵行崇祯、永历纪年。甚至在朝鲜国王死后,拒绝使用清朝皇帝所赐谥号。
具体情况如下:
丁卯之役(1627)后,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但明朝坚持使用天启年号,时侵略朝鲜的阿敏恼怒,朝鲜在权宜之下对清朝文书改用干支纪年。当年天熹宗崩,思宗继位,崇祯元年二月,朝鲜在尚未接到明朝颁布正朔时,于皮岛总督衙门毛文龙处得知中国已改元,经礼曹奏请后,遂宣布全国改行崇祯年号。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改行的崇祯年号,竟成为朝鲜随后二百多年一直暗中遵行的明朝年号。
崇祯十年,朝鲜被迫成为清朝藩属,其首要条款即为“去明国之年号”。自此,清朝正朔成为朝鲜法定的纪年方式。原则上,朝鲜官方文书都应奉行清朝正朔,但在实际操作中,年号问题却十分复杂。
他对清朝的评价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即清朝乃大国,朝鲜力屈而服,但却并非上国中华,上国名号只有明朝方能担当。
但李朝在对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极为虔诚,曾屡次得到清帝嘉奖,然而在文化心态上,始终认为其高于“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华”自居。
在他们的观念中,明朝之于朝鲜,是父母之国,君上之国,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的“大造”之恩(赐国号朝鲜),神宗显皇帝的“再造”之恩(万历援朝抗倭)、崇祯十年时毅宗烈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仍命登莱巡抚率兵援助朝鲜的大恩。
此三大恩,朝鲜没齿难忘,终于在大明思宗殉国甲子周年(1704年)之际,肃宗设立大报坛,崇祀神宗;英祖时(1749年),增修大报坛,崇祀太祖、神宗与思宗。大报坛被视为李朝后期规格最高礼仪最为隆重的大祀。
明朝灭亡后,尊周思明义理观成为朝鲜上下的思潮,奉行明朝年号即位体现之一。
下面着重论述朝鲜奉行明朝年号的问题。
古代华夏文明圈,正朔是正统的象征,奉行正朔则是臣属的重要表征,朝鲜作为中国藩属,使用中国年号的做法由来已久。650年,新罗开始奉行中国正朔(时为唐高宗永徽),朝鲜历代皆奉行中国年号,持续1200余年,直至甲午战争以后。
崇祯十年(1637),李朝在被困南汉山城四十六天后,无条件出降,自此,朝鲜断绝与明代藩属关系,转而成为清朝属国。但在处理正朔问题上,朝鲜态度十分暧昧——表面上使用清朝年号,暗中却遵行崇祯、永历纪年。甚至在朝鲜国王死后,拒绝使用清朝皇帝所赐谥号。
具体情况如下:
丁卯之役(1627)后,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但明朝坚持使用天启年号,时侵略朝鲜的阿敏恼怒,朝鲜在权宜之下对清朝文书改用干支纪年。当年天熹宗崩,思宗继位,崇祯元年二月,朝鲜在尚未接到明朝颁布正朔时,于皮岛总督衙门毛文龙处得知中国已改元,经礼曹奏请后,遂宣布全国改行崇祯年号。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改行的崇祯年号,竟成为朝鲜随后二百多年一直暗中遵行的明朝年号。
崇祯十年,朝鲜被迫成为清朝藩属,其首要条款即为“去明国之年号”。自此,清朝正朔成为朝鲜法定的纪年方式。原则上,朝鲜官方文书都应奉行清朝正朔,但在实际操作中,年号问题却十分复杂。
- 对清文书,朝鲜一直使用清朝年号。有趣的是,朝鲜派往明朝的使臣称为朝天使,派往清朝的使臣则称为燕行使,这是因为在朝鲜人的认知中,天朝已亡,胡膻充斥中华故土。(额外说一句:中国士人心中,文化正统要优胜于种族正统,清朝接受儒家礼仪,则亦可为中华;但在朝鲜人心中,种族正统要高于文化,只有汉族才能代表中国,故而朝鲜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歧视清朝。)
- 朝鲜王朝政府公文正朔使用,原则上需要使用清朝年号,但在朝鲜所见公文至少有三种正朔方式:遵行清朝正朔、使用崇祯年号、使用干支纪年。政府间往来公文,朝臣上奏国王的奏疏一般都用清朝年号,但在仁祖、孝宗时亦有不用情况,例如孝宗曾给宋时烈教旨,吩咐其可不用清朝年号等;科举放榜一律使用清朝年号,但英祖为忠良后孙和明遗民后代专门设立的忠良科则特令不书清朝年号;朝鲜国王个人画像不用清朝年号,例如肃宗御真成,肃宗使用“崇祯后几年书之”;与日本的来往文书中曾长期不书清朝年号;值得一提的是,朝鲜马牌一直使用天启年号……以上可知,即便在朝鲜官方文书中,不用清朝年号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 私人文书(包括王室在内)普遍使用明朝年号。当时朝鲜从士林到百姓几乎皆使用明朝崇祯、永历年号,其中以崇祯为主,偶有不用者频遭抨击。甚至在清朝颁行的历书上,要先去除清朝年号,改换为明朝崇祯或永历年号。
- 朝鲜祭祀上的正朔问题则比较复杂。大体来说,在官方祭祀中,时而用明朝正朔,时而用清朝正朔,视情况而定。但在朝鲜王室墓碑所遵行的无一例外皆是明朝年号,用“皇明”、“有明”字样表示是明朝遗臣,用“崇祯后……年”的方式来纪年。关于崇明祭祀中,如大报坛、万东庙则全部使用明朝正朔,样式为“维崇祯几年,岁次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干支,朝鲜国王臣姓讳敢昭告于……”(所以高票答案中关于朝鲜国王祭祀明朝皇帝不书明朝年号祭祀完毕之后即焚烧的说法并不正确),朝宗岩大统庙则使用永历纪年等。士大夫家祭则全部使用明朝正朔。
谥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国王死后,中国会赐谥号。有明一代,朝鲜对中国所赐谥号十分看重,练主牌位所书格式如下:
某朝(谓有明)、赠谥某号(如太祖则书康献 康献为明朝所赐——笔者注)、某祖(如太祖则书太祖)、某谥号、某徽号大王矣。
朝鲜仁祖是清朝首位赐谥号的国王,但朝鲜却拒绝将谥号写上,只书朝鲜所上徽号、庙号。由此,朝鲜太庙中出现如下有情况:宣祖以前的国王牌位是十字,仁祖以后的国王牌位则只有八个字。
由以上论述可知,明朝灭亡后,李氏朝鲜王朝内部大规模使用崇祯年号是确认无疑的,表面上,对清朝公文全部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某些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乃迫不得已;但在私下,包括王室在内的全国则普遍使用明朝正朔。
这是因为:
第一,尊崇祯以存中国。崇祯是明朝年号,明朝是正统中华。明朝灭亡,崇祯、永历年号四海皆无,独朝鲜存在,以示中华正统存在于朝鲜。
第二,用崇祯、永历年号,表明朝鲜上下在心理上仍以明朝皇帝为宗主,这构成了对现实中清朝宗主国的一种反叛。
由以上论述可知,明朝灭亡后,李氏朝鲜王朝内部大规模使用崇祯年号是确认无疑的,表面上,对清朝公文全部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某些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乃迫不得已;但在私下,包括王室在内的全国则普遍使用明朝正朔。
这是因为:
第一,尊崇祯以存中国。崇祯是明朝年号,明朝是正统中华。明朝灭亡,崇祯、永历年号四海皆无,独朝鲜存在,以示中华正统存在于朝鲜。
第二,用崇祯、永历年号,表明朝鲜上下在心理上仍以明朝皇帝为宗主,这构成了对现实中清朝宗主国的一种反叛。
李朝奉行明朝正朔,需要放置到明朝灭亡后,李朝国内从朝廷到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周思明、尊周攘夷思潮下去审视。奉行明朝年号仅仅是其中一隅,另有崇明祭祀,其中包括被视为李朝最高规格的大报坛祭祀、朝鲜儒林设立的华阳洞万东庙祭祀、明遗民设立的朝宗岩大统庙祭祀等;孝宗酝酿北伐;对明朝遗民的优待(曾格外破例在科举中设置忠良科,而在此前,科举只有两班出身才能参加);去世国王牌位不书写清朝所赐谥号;编修大量明朝史书以寄托哀思等。
李氏朝鲜全盛时期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今首尔),1910年日韩并合,李氏王室统治告终。
1636年后金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满清朝贡。
1896年朝鲜国王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大韩帝国。
朝鲜半岛大韩帝国
在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国王宣布建制称帝,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hán这个音在韩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绝大多数民族都喜欢选寓意好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名称作为国名、族名。
1910年8月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半岛,李朝灭亡。李氏朝鲜历经27代,共519年。
朝鲜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
朝鲜半岛日本殖民时期
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时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被迫接受日本统治的时期。
1910年大韩帝国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正式并入大日本帝国成为日本领土。朝鲜总督府设为京城府(今韩国首尔)。日本政府对朝鲜实行殖民主义统治,限制朝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掠夺朝鲜丰饶的资源,日语被定为国语并限制朝鲜语的教学,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妄图消灭朝鲜民族文化。二战时期日本大量掠夺朝鲜劳动力、大量强征慰安妇,为侵略战争服务,并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人口得到增长,识字率不断上升,废除了朝鲜社会的等级制度,在1924年成立了京城帝国大学。客观上朝鲜半岛日治时期为朝鲜半岛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945年经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和同盟国的打击日本无条件投降投降。朝鲜半岛迎来了尴尬的独立。
朝鲜半岛临时政府
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流亡政权,韩国的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成立流亡政府与中国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韩国独立运动人士流亡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1]
朝鲜半岛朝鲜共产党武装抗日
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朝鲜战争及之后)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半岛分为北半部和南半部,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大韩民国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南韩六师。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
现今局势
1945年8月15日,朝鲜人民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半部、南半部。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1]
。
1948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南半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9月9日,朝鲜半岛北半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3年7月27日,朝鲜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为界继续处于分裂状态。
1971年8月6日,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在平壤市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群众大会上表示,我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同包括南方的民主共和党在内的所有政党、社会团体和个别人士进行接触。8月20日,朝鲜和韩国红十字会人员在板门店举行了首次会晤,商讨离散家属团聚问题。
1972年5月2日-5日,韩国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厚洛访问平壤,与朝鲜劳动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金英柱举行了会谈。5月29日-6月1日,朝鲜内阁第二副首相朴成哲访问汉城。
1972年7月4日,朝韩双方发表《南北联合声明》,确认了祖国统一的三项原则,组成了以金英柱和李厚洛为两主席的北南协调委员会。
1980年1月12日,朝鲜总理李钟玉致函韩国总理申铉碻 ,建议举行北南总理会谈。24日,韩国总理申铉( 石旁加高) 复信李钟玉,同意举行双方总理会谈。其后,双方就总理会谈举行了多次预备会谈,但未达成协议。
1984年9月29日-10月4日,朝鲜红十字会通过板门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韩国红十字会运送了救济物资,其中包括5万袋大米、50万米布、10万吨水泥和14种药品。
1984年11月15日,朝韩双方举行了首次经济会谈,并就贸易项目、经济合作领域和进行合作的程序达成协议。
1985年5月17日、6月20日,朝韩双方举行了两次经济会谈,同意组成以副总理为委员长的北南经济合作共同委员会。
1985年7月23日、9月25日,双方在板门店举行了两次有关召开双方国会会谈的预备性会谈,但未能达成协议。
1985年9月20日-23日,朝韩双方的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分别访问汉城和平壤。
1987年1月—3月,朝韩双方经互相建议同意举行北南总理会谈。
1991年12月11日—13日,第五次总理会谈在汉城举行,朝鲜总理延亨默和韩国总理郑元植签署了《北南和解互不侵略和合作交流协议书》。1991年12月31日,朝韩双方代表在板门店草签《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2月19日—20日,第六次总理会谈在平壤举行,双方互换文本后宣布这两个文件生效。
1994年6月28日,双方代表在板门店接触,确定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和韩国总统金泳三于当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会晤。
1994年7月8日,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逝世。朝韩首脑会晤因此而未能举行。
1998年2月25日,韩国总统金大中宣誓就职。金大中建议南北方互派特使和举行南北首脑会晤。
1998年4月,朝韩双方在北京举行首次副部长级会谈。1999年6月—7月,朝韩双方副部长级会谈再次在北京举行。
2000年4月10日,朝韩双方同时宣布,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将于6月12日至14日在平壤会晤。后因技术原因,会晤推迟一天举行。
2010年,南北朝关系持续紧张。3月份 韩方多次表示正考虑全面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朝方表示韩国加入这一倡议是对朝鲜“宣战布告”,朝鲜将采取坚决应对措施。5月20日韩国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确认系遭朝鲜击沉[2]
,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表“控告书”,指责韩国把“天安”号舰艇沉没事件与朝鲜联系在一起是对朝鲜的“严重挑衅”,是“把局势引向严重危机的行动”。5月25日 朝方进行地下核试验。5月26日 韩方宣布即日起正式全面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5月27日 朝方宣布不再遵守停火协定。
2010年11月23日, 韩朝双方在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延坪岛地区互相炮击,炮击当天造成两名韩国军人死亡,另有数人重伤。
各方反应:
针对朝方声明,韩国国防部给予低调回应,称尚无计划向西部海岸地区增派军事力量,但“军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就任何可能的紧急事态做全面准备”。
俄罗斯外交部官员27日说,"延坪岛"事件后的局势是“令人担忧的”和“紧张的”,俄罗斯不希望“神经战”演变成“热战”。
日本政府27日表示,朝鲜在宣布成功进行核试验后再次发射短程导弹是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挑战。
朝鲜半岛地理
编辑朝鲜半岛气候
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显着。半岛南部地区与日本气候相似,受东韩暖流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半岛部北地区气候相对寒冷,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内陆气候相似较为温暖。在一月份,朝鲜半岛南北温差最大达20摄氏度。
不过整个朝鲜半岛在盛夏都是受到东亚季候风的影响,在秋季都有频繁的台风。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将近一半的年降雨发生在季风时节。除了济州岛外,朝鲜半岛在冬季气温都低于零摄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区外很少有积雪。
朝鲜半岛植被
朝鲜半岛已植物种类有3000多种,其中500多种为朝鲜半岛特有物种。朝鲜半岛气候可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暖温带分布在半岛南部海岸和济州岛。植被为阔叶常绿植被。半岛大部分地区为中温带,植被以韩松,阔叶落叶植物为主。朝鲜半岛北部和山区是寒温带,植被以落叶松和杜松为主。
朝鲜半岛政治
编辑朝鲜半岛朝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语: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简称为朝鲜或北韩。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朝鲜劳动党是唯一的国家执政党。
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991年9月17日同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面积为122,762平方公里。
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端,北部主要与中国相邻,东北端与俄罗斯有陆地边界,南部隔军事分界线与韩国接壤。
朝鲜东面为日本海,西南面为黄海(包括西朝鲜湾)。
朝鲜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80%,朝鲜海岸线全长约60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
朝鲜半岛韩国
大韩民国(英语:Republic of Korea)简称韩国、南韩。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总面积为99600平方公里。韩国的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除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之外,韩国还拥有3200个大小岛屿。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当属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济州岛。
韩国现有一个特别市(首尔特别市),一个特别自治市(世宗特别自治市),8个道,6个广域市,1个特别自治道(济州特别自治道)。
首尔特别市是韩国首都,韩国第一大城市,聚集了韩国大部分产业以及25%的人口(1050万)。2005年1月,原汉城市改成的“首尔市”市长李明博(即后来的韩国第十七届总统)在汉城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的中文翻译名称改为“首尔”。釜山广域市是韩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
2014年底,韩国首都将由首尔特别市迁往世宗特别自治市。
首尔市于1988年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称“1988年汉城奥运会”。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韩国政府推行“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中上等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韩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下滑,仅仅六年由世界第11大经济体跌落到世界第15大经济体。
朝鲜半岛外交
编辑朝鲜半岛中朝关系
朝鲜半岛朝鲜民族的先民是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关于三韩,《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承认朝鲜半岛独立,1897年,朝鲜王宣布建制称帝,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正式国号。“han”这个音在朝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至于“韩”这个汉字,仅仅是韩国人祖先借用,中文里并没有”大”“一”之意。
朝鲜半岛中韩关系
中韩1992年8月24日建交,两国各领域关系发展迅速。1998年金大中总统访华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时,双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李明博总统访华时,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1月,王毅副外长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访韩,韩国候任总统李明博特使朴槿惠访华。2月,唐家璇国务委员作为胡锦涛主席特使出席李明博总统就职仪式。3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访华。5月,李明博总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8月,李明博总统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胡锦涛主席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9月,韩国务总理韩升洙来华出席北京残奥会开幕式。10月,李明博总统来华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福冈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会见李明博总统。
2009年4月3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4月11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在泰国帕塔亚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期间,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4月4日至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韩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分别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总理韩升洙和国会议长金炯旿等。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1861.1亿美元,增长16.2%。其中中方出口739.5亿美元,增长31%;进口1121.6亿美元,增长8%。我是韩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韩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截至2008年底,韩对华实际投资累计419亿美元。我是韩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是我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我对韩实际投资累计12.9亿美元。
两国在文学、艺术、体育、教育、卫生、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交流发展迅速。
2008年中韩人员往来533.3万人次,韩国是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8年底,韩国在华留学生约6万人,占在华留学生人数的36%,中国在韩留学生约3.4万人,占外国在韩留学生总数的58%,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人数之首。
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47条定期客运航线,每周830多个班次;10条定期货运航线,每周47个班次。我天津、青岛、大连、烟台、威海、、日照、连云港与韩国仁川、釜山、平泽等地有定期客货轮航线。
双方共建立104对友好省市关系。双方友好团体有中韩友好协会、韩中友好协会、韩中文化协会、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韩中经营人协会、韩中亲善协会等。除互在对方首都设大使馆外,中国在韩国釜山和光州设有总领馆。韩国在中国上海、青岛、广州、沈阳、成都、西安和香港设有总领馆。[4]
朝鲜半岛文化
编辑朝鲜文化是朝鲜民族自古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风俗和习惯。虽然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朝鲜半岛音乐
朝鲜半岛舞蹈
朝鲜半岛的传统舞蹈源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一般说来,在起舞的过程中,跳舞者的腿和脚是不露出来的。[5]
朝鲜半岛绘画
朝鲜半岛的绘画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佛教绘画技艺成为当时的主流。不过朝鲜半岛的自有绘画技艺也一直得以保留。朝鲜半岛的绘画一般画在桑树纸或丝绸上。18世纪,朝鲜半岛本地的绘画技艺,尤其是书法和刻章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
朝鲜半岛陶瓷
早在新石器时期,朝鲜半岛人就开始使用陶器。新罗时期陶瓷技艺在朝鲜半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高丽王朝时期,青瓷的制造技术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并出口到世界其它国家。李氏朝鲜时期,白瓷取代了青瓷。朝鲜陶瓷在世界的欢迎度也有所下降。朝鲜王朝中期,蓝白相间的陶瓷后又成为主流。万历朝鲜战争,倭从朝鲜半岛掠去大量的瓷器和工匠。日本的陶瓷因此深受朝鲜半岛的影响。许多日本的知名陶瓷体系都是源于万历朝鲜战争被劫去的瓷器和工匠。[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朝鲜半岛 .360百科[引用日期2013-06-25]
- 2. 朝鲜半岛历史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3-06-25]
- 3. 朝鲜新宣传画呼吁开展半岛统一运动(图)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1-14]
- 4. 中韩关系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釜山总领事馆[引用日期2013-07-23]
- 5. 朝鲜文化 .360百科[引用日期2013-06-25]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