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李勉
- 别 称
- 李汧公
- 字 号
- 字玄卿
- 所处时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1]
- 出生时间
- 公元717年
- 去世时间
- 公元788年
- 主要作品
- 《厨院新池记》《滑州新驿记》
- 主要成就
- 担任永平军节度使八年
- 官 职
- 司徒、同平章事等
- 爵 位
- 汧国公
- 谥 号
- 贞简
李勉人物生平
编辑李勉早期事迹
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父亲李择言历任四州刺史,封安德郡公,以严厉干练着称。[2]
李勉自幼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玄虚,累封至开封县尉。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汴州(今河南开封)又是水陆交通要路,民居庞杂,最难治理。李勉在任时,与县尉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3]
756年(至德元年),李勉随唐肃宗前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崇尚武功,勋臣依仗恩宠,大多不知礼仪。大将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谈笑自如,被李勉弹劾,遭到拘押。唐肃宗赦免管崇嗣,叹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贵啊。”于是提拔他为司膳员外郎。[4]
757年(至德二年),关东诸将送来战俘一百多人,肃宗命全部处死。李勉进谏道:“现在元凶还没有消灭,战乱波及了大半个国家,许多人都受到了牵连,他们得知陛下登基,都想着洗心革面,现在如果把这些被俘的人全部杀掉,是逼迫那些跟随反叛的人继续作乱。”肃宗立即命令赦免战俘。[5]
李勉历任要职
后来,肃宗准备对李勉加以重用,但是李勉却不肯阿附权宦李辅国,被贬出朝廷,历任汾州刺史、虢州刺史、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河南尹、江南西道观察使。767年(大历二年),李勉入朝,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8]
769年(大历四年),李勉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当时,番禺叛军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作乱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后,派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翃合力征讨,将它们全部斩杀,最终平定五岭。[9]
李勉节度永平
773年(大历八年),李勉担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不久,永平军节度使令狐彰病死,临终前上表举荐李勉接替自己,唐代宗遂任命李勉为节度使。李勉在永平军八年,以素有德望,不威而治,关东诸藩镇对他都很敬重。[10]
776年(大历十一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李勉又兼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汴州大将李灵曜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田承嗣派侄子田悦援助。李勉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征讨,大破田悦,部将杜如江生擒李灵曜。[11]
后来,李忠臣代李勉镇守汴州,李勉回镇。779年(大历十四年),李忠臣因贪婪残虐,被部下驱逐。李勉又加汴宋节度使,并将治所迁到汴州。不久,唐德宗继位,加李勉为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80年(建中元年),李勉又加检校左仆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12]
李勉兵败汴州
783年(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叛,兵围襄城,朝廷派李勉与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出兵救援。李勉上表道:“贼军以精兵围攻襄城,许州(今河南许昌)必然空虚,不如直捣许州,襄州之围可解。”不等朝廷答复,便命部将唐汉臣与刘德信攻袭许州。[13]
二将离许州还有数十里时,接到朝廷诏令,责他们违诏出兵,只得返回,结果在扈涧遭到敌军袭击,辎重兵械全部丢失。唐汉臣逃到汴州,刘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担心东都危急,又派四千兵马前去助守,被敌军截断后路,不得返回。[14]
784年(兴元元年),李勉请求辞去都统之职,朝廷便以检校司徒平章事的身份将他召回。李勉回朝后,身穿白衣,向朝廷请罪,得到德宗赦免。李勉自觉惭愧,此后只是在位充数,不敢再有所建议。[17]
李勉晚年生活
785年(贞元元年),唐德宗欲启用新州司马卢杞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不肯发布诏书。德宗又问宰相道:“让卢杞当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李勉道:“陛下打算给他官作,即便让他当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会让天下百姓失望。”德宗遂任命卢杞为澧州别驾,[18-19]
李勉轶事典故
编辑李勉信而葬金
李勉少年时家境贫寒,在梁宋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历,与一个儒生同住一家客栈。儒生病重,临死前将自己带的银子交给李勉道:“没有人知道此事,希望你用这些钱将我埋葬,多余的银子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了,却在安葬后,暗中将剩下的银子放在棺材下面。后来,儒生的家属来向李勉道谢,李勉与他们一同挖开坟墓拿出银子交还他们。[23]
李勉穷邸遇侠
李勉任开封尉时,审理犯罪案件,一个囚犯很有气概,请求活命,李勉便放了他。几年后,李勉被罢官,游历河北,偶然碰到这个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难以报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动了杀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仆的通知,连忙骑马逃跑,驰到半夜,已行了百余里,便在一个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问他:“此处有很多猛兽,你怎敢连夜赶路?”李勉就把前后经过讲述一遍。还未讲完,房梁上便跳下来一个人,道:“我几乎误杀长者!”随即离去,在天亮时又提着囚犯夫妻的人头回来,交给李勉。[24]
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在《醒世恒言》中,名为《李汧公穷邸遇侠客》。[25]
李勉拯救无辜
李勉任山南西道观察使时,任命前密县尉王晬为南郑令,但是朝廷却要将王晬处死。李勉得知王晬是被权贵诬陷,对将吏们道:“皇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百姓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进谗言而杀无罪之人!”于是飞表上奏,请求赦免王晬,王晬因此被释放。王晬后来担任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有能吏之名。当时人都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26]
李勉不杀孝子
李勉不佞宦官
京兆尹黎干阿附于宦官鱼朝恩,鱼朝恩每次到国子监,黎干都要动用京兆府的人力,准备数百人的饭菜接待。后来,李勉继任京兆尹,鱼朝恩又要到国子监,府吏请求准备饭菜。李勉道:“军容使鱼朝恩官职判国子监事,我如果前往太学迎侯,军容使应该厚礼款待。我担任京兆尹,军容使如果惠顾我京兆府,我岂敢不准备饭菜呢?”鱼朝恩得知后衔恨在心,从此不再去太学。[28]
李勉江中沉宝
李勉在广州任职六年,所用器物车服等仍为原样,没有增加装饰。后来,李勉回京任职,在石门山(在广州西北江中),将全家人贮存的南货犀象等物,统统投入江中。当地耆老都认为李勉可以与宋璟、卢奂、李朝隐三人(三人都曾任职岭南)相媲美,当地吏民立碑以颂其德。[29]
李勉人物评价
编辑李泌: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长。[30]
常裒:御史中丞东都畿内观察使李勉,才茂宗枝,名推公器,风标自肃,操履愈高。智略可仗於安危,忠贞克同於休戚,亲贤是赖,中外必闻。属肆觐观风,三川展义,来苏望积,处剧才难,实资模楷之良,共缉保□之政。[31]
陆贽:汧国公李勉,忠信孝友,直方简俭,达君臣父子之际,知礼乐教化之端。虚澹保和,贞明寡欲,求旧则德懋,叙亲则属尊,师范国储无易其选。[32]
刘昫:① 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及在相位向二十年,禄俸皆遗亲党,身没而无私积。其在大官,礼贤下士,终始尽心。② 李勉、李皋,禀性端庄,处身廉洁,临民莅事,动有美声,可谓宗臣之英也。若夫治军旅,御寇戎,谋必臧,战必胜,则又勉不及皋远矣。[33]
欧阳修:① 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党,身没,无赢藏。其在朝廷,鲠亮廉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后二人卒,至宴饮,仍设虚位沃馈之。遣戍兵,常视其资粮,春秋存问家室,故能得人死力。② 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唐宰相以宗室进者九人。林甫奸谀,几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无所发明。其余以材称职,号贤宰相。秦、隋弃亲侮贤,皆二世而灭。周、唐任人不疑,得亲亲用贤之道,飨国长久。呜呼盛欤![34]
徐钧:指破奸邪叵测心,一言剀切盍沉吟。主昏不听终无奈,付与清风一曲琴。[35]
李勉个人作品
编辑《全唐文》收录有其文章两篇:《厨院新池记》、《滑州新驿记》[36]
李勉家庭成员
编辑祖父:李琳,封安德郡公。[37]
父亲:李择言,曾任岐州刺史,袭爵安德郡公。[37]
儿子:李缵、李缜、李纬、李约(兵部员外郎)[37]
李勉史籍记载
编辑《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八十一》[33]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五十六》[34]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38]
- 参考资料
-
- 1. 《宋州从政录》:商丘县人物志篇,唐有李勉、高适....。
- 2. 《旧唐书·李勉传》: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父择言,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安德郡公,所历皆以严干闻。
- 3. 《旧唐书·李勉传》: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 4. 《旧唐书·李勉传》: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属朝廷右武,勋臣恃宠,多不知礼。大将管崇嗣于行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勉劾之,拘于有司,肃宗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迁司膳员外郎。
- 5.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关东献俘百馀人,敕皆斩之;监察御史李勉言于上曰:“今元恶未除,为贼所污者半天下,闻陛下龙兴,咸思洗心以承圣化,今悉诛之,是驱之使从贼也。”上遽使赦之。
- 6. 《旧唐书·李勉传》:克复西京,累历清要,四迁至河南少尹。累为河东节度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行军司马,寻迁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
- 7. 《新唐书·李勉传》:羌、浑、奴剌寇州,勉不能守,召为大理少卿。然天子素重其正,擢太常少卿,欲遂柄用。
- 8. 《旧唐书·李勉传》: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出历汾州、虢州刺史,改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寻兼河南尹,明年罢尹,以中丞归西台,又除江西观察使。大历二年,来朝,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尚简肃。
- 9. 《旧唐书·李勉传》: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翃并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
- 10. 《新唐书·李勉传》:进工部尚书,封汧国公。滑亳节度使令狐彰且死,表勉为代,从之。勉居镇且八年,以旧德方重,不威而治,东诸帅暴桀者皆尊惮之。
- 11. 《旧唐书·李勉传》:十一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卒,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未行,汴州将李灵曜阻兵,北结田承嗣,承嗣使侄悦将锐兵戍之。诏勉与李忠臣、马燧等攻讨,大破之,悦仅以身免。灵曜北走,勉骑将杜如江擒之以献,代宗褒赏甚厚。
- 12. 《旧唐书·李勉传》:既而李忠臣代镇汴州,而勉仍旧镇。忠臣遇下贪虐,明年为麾下所逐,诏复加勉汴宋节度使,移理汴州,余并如故。德宗嗣位,加检校吏部尚书,寻加平章事。建中元年,检校左仆射,充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余如故。
- 13. 《新唐书·李勉传》:建中四年,李希烈围襄城,诏勉出兵救之,帝又遣神策将刘德信以兵三千援接。勉奏言:“贼以精兵攻襄城,而许必虚,令兵直捣许,则襄围解。”不待报,使其将唐汉臣与德信袭许。
- 14. 《新唐书·李勉传》:未至数十里,有诏诘让,二将惧而还。次扈涧,不设备,为贼所乘,杀伤什五,辎械尽亡。汉臣走汴,德信走汝。勉惧东都危,复遣兵四千往戍,贼断其后不得归。
- 15. 《新唐书·李勉传》:于是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裒兵万人溃围出,东保睢阳。
- 16.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李希烈攻李勉于汴州,驱民运土木,筑垒道,以攻城。忿其未就,并人填之,谓之湿薪。勉城守累月,外救不至,将其众万馀人奔宋州。庚午,希烈陷大梁。
- 17. 《新唐书·李勉传》:兴元元年,勉固让都统,以检校司徒平章事召。既见帝,素服待罪,诏不许,勉内愧,取充位而已,不敢有所与。
- 18. 《旧唐书·李勉传》: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 19.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
- 20. 《旧唐书·李勉传》: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 21. 《旧唐书·李勉传》: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上颇愍悼之,册赠太傅,赙物有差,丧葬官给。
- 22. 《新唐书·李勉传》:居相二岁,辞位,以太子太师罢。卒,年七十二,赠太傅,谥曰贞简。
- 23. 《新唐书·李勉传》:勉少贫狭,客梁、宋,与诸生共逆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许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
- 24. 《唐国史补·卷中》: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常多刺客。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
- 25. 醒世恒言:第三十卷 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26. 《旧唐书·李勉传》: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晬遂获宥。……王晬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 27. 《旧唐书·李勉传》:部人有父病,以蛊道为木偶人,署勉名位,瘗于其陇,或以告,曰:“为父禳灾,亦可矜也。”舍之。
- 28. 《旧唐书·李勉传》: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仍知国子监事,恃宠含威,天宪在舌。前尹黎干写心候事,动必求媚,每朝恩入监,倾府人吏具数百人之饩以待之。及勉莅职旬月,朝恩入监,府吏先期有请,勉曰:“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宜厚具主礼。勉忝京尹,军容倘惠顾府廷,岂敢不具蔬馔。”朝恩闻而衔之,因不复至太学。
- 29. 《旧唐书·李勉传》: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耆老以为可继前朝宋璟、卢奂、李朝隐之徒。人吏诣阙请立碑,代宗许之。
- 30.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1. 全唐文:卷四百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2.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3. 旧唐书:李勉传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4. 新唐书:李勉传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5. 诗·徐钧诗选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5-01-31]
- 36.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7.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小郑王房)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8.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39.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40.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41.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42.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 43.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4-01]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