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街文昌庙,亦称文昌宫,位于西街,即今西大街两棵古柳处。庙建于明代,1958年全部拆除。庙迹今已无存,唯有原庙内两棵古柳依然存在而且生长较旺盛。按古柳树龄,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所栽,看来建庙势必早于栽树年代。
- 中文名称
- 贵德贡巴寺
- 外文名称
- 文昌宫
- 地理位置
- 西街
- 时 间
- 明代
贵德贡巴寺贵德文昌庙
编辑贵德县有文昌庙3处。
贵德贡巴寺河西文昌庙
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康”,始建于明代后期(1590-1600年之间),位于县城西部6公里处河西乡下排村西侧山坪台根,北距黄河1000米,庙宇建筑依山旁水,坐西朝东,居高临下,可望贵德三河风米。庙前暖泉河萦绕北流,又有下排、格尔加、
刘屯等村社庄院、农田、树林为屏。该庙遐迩闻名,史书多有记载,《安多政教史》云:“贵德地区地方神的神庙,位于日安德吉沟的沟口,这座庙的后山,远看象个宝座,所以被称为‘赤尕’宝座台。”民国时期编修的《贵德县志稿》载:“文昌庙,在城西十二里古边墙外,依山傍岭,河流萦绕,汉藏信仰,士民供奉,每逢朔望,香烟甚盛,有事祈祷,灵验显着,久为汉藏祈福消灾之所。……”又据1962年朱辑吾编《贵德县续志稿》(油印简本修改稿)记载:“贵德距城西四十里,旧有文昌庙,创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悉遭焚毁,……同知十三年(1874年)开始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矣。”相传重修时,动工之前所备木料被洪水冲至今址堆积,故修建于此。原建筑分3个平台,以阶梯而建,其规模虽小,却金碧辉煌。

贵德贡巴寺
(3张)
1958年后,文昌庙又遭破坏,原建筑物荡然无存。1982年由县内外汉、藏族信奉者自发捐资出力,有上、下刘屯、格尔加、下排等村乡老秦国福、何世义、王守谦、化藏、朋毛等12人多次倡议,并自行组成文昌庙筹建组,从1984年至1995年,历经10余年,在旧遗址上按原规模复建。全部殿堂依原样在山坪坡辟三个平台而建,形成梯级式庙宇。登石阶而上第一个平台建有山门;二平台上三面建有楼阁,东楼为奎星阁,塑有奎星站像,南、北两角为钟鼓楼,北楼为火祖阁,塑有火神、牛王、马祖三尊像。南楼为娘娘阁,塑有王母、送子、献花娘娘三尊像;三平台正中上方建有雄伟的歇山顶式大殿,高10米,正面阔5间,进深3间(8米,包括廊檐),大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横坊斗拱建筑,殿顶为琉璃瓦脊,屋面亦盖有琉璃瓦。殿内塑有文昌坐像,两旁塑有“天聋”、“地哑”侍从立像。据传,文昌姓刘,曾是出门落难之人,所以对出门避灾躲难和游外求乞无家可归者关心备至,有求之即显灵托之恩德。故汉、藏信徒十分虔诚文昌佛祖。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生日,举行祭祖活动,特别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信徒不绝于庙殿,敬香点灯、煨桑磕头,百般崇敬。
文昌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堪称贵德庙宇建筑之最。
自新建庙殿以来,往来信奉者不亚于当年。而更有甚者,每逢朔、望日,汉、藏奉信者络绎不绝,赴庙叩首。特别是除夕之夜,贵德三河地区的信仰者,彻夜不眠,车水马龙,争相赴庙敬上头株香。
此外,在贵德县城西8公里的河西乡贡拜村亦建有文昌庙,始建于清代。原建筑有大殿1座,面阔9间,廊房4间,2层钟、鼓楼各1间。原建筑均毁于1966年“文革”中。1980年后,当地群众自发集资重修钟楼、大殿等,新建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为木梁架仁板,板瓦土木结构建筑。
贵德贡巴寺关帝庙
关帝庙,在县内原有3处。一处在古城内北街,在山陕会馆内,坐西朝东。在门前街东有座砖雕大照壁,于1989年移建于武庙山门前。该店原建筑于1958年拆除,庙址今被县印刷厂占用。一处在古城瓮城内,坐南朝北,亦于1958年拆除。今在尕让乡亦扎石村古城西北角有一关帝庙,庙殿3间,进深5米,为硬山顶式建筑。殿顶为灰筒瓦。该庙建于清乾隆初年,至今保存完好,庙内诸墙都有壁画,壁画亦完好,壁画落款为“道光二十六(1846年)五月”。由此,该庙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为祭祀汉关侯,即汉末武将关羽,旧时每年春、秋及农历五月十三日致祭。
贵德贡巴寺王屯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河东乡王屯村六、七社之间,即县城至东沟乡公路西侧台地上。此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庙址4亩,原建筑由大殿、两廊、山门、牌坊等古建筑组成,规模较大。庙门外有大照壁和牌坊,庙门内有过厅,庙院中心两侧有一对石狮,石座上刻有“民国三年(1914年)腊月二十六日立”字样,还有两根卫杆(底为石座),东、西两廊房各5间,正前方为大殿,正面阔3间,进深4间(有一后寝宫),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据传大殿内原挂有清乾隆皇帝赐的九龙大匾一付,上书“护国佑民”。其他建筑于1958年拆除,唯有大殿尚存
。此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建筑物,至今已有161年的历史了。

贵德贡巴寺
(3张)
今庙殿大梁上有“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四月建,辛已(巳应为丑——笔者)望三月癸西良辰重修大吉,保庇本境,年年雨水应(音为应)时,岁岁五谷丰登,千载兴隆,万世其昌,桃(寨+方)经理、看事人等虔叩”字样。说明王屯龙王庙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建。1980年后又修复一新。
此庙原是贵德川水地区祭祀求雨的活动场所。
庙内现存文物有铁钟2只,石香炉1只,铁锅1口,石狮子1对。
贵德贡巴寺乜纳塔
乜纳塔,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城北村黄河沿,距县政府北0.5公里,占地20余亩。
乜纳塔,又称“米纳塔、弥勒塔、镇水塔”。相传塔的基部有辟水宝珠,经黄河千百年冲涮仍不坍塌。此塔初建于唐代。《安多政教史》根据当地口传记载,吐蕃赞普赤热巴巾(即赤祖德赞806-841年)曾北征到此,于汉藏交界处建成此塔,内贮其发辫。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乜纳五世崔臣丹贝尼玛(1755-1817年)重建此塔并镏金,塔高30米、基座5层方形,边长18米,土筑包砖、上建圆桶形佛龛,青砖砌成,白灰抹面,上竖13层柱状宝顶座。上端装有日月宝顶。宝塔雄踞黄河南岸,塔形宏伟壮观,塔尖宝顶耸入云霄,上看蓝天白云间金光四射,真是宝塔金顶与日月争辉。若从西宁来贵德,一到阿什贡山口,宝塔金光闪闪,灿烂耀眼。据说建塔时仅宝顶镏金就用去黄金50两(宝顶残骸现存省博物馆),造型如北京白塔,故亦称贵德白塔,是青海第一塔。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白塔附近建成乜纳寺。清嘉庆七年(1802年)。乜纳五世任塔尔寺第三十八任法台,随后从塔尔寺请来大量佛像、唐卡和《甘珠尔》及宗喀巴师徒着作百余函。同时,维修僧舍,振兴乜纳寺。乜纳六世成年后,也多次去蒙古地区活动,募化布施,扩建乜纳寺,为该寺鼎盛期,有寺僧30余人。1956年再次进行扩建,其主体建筑大经堂正面阔5间,进深9间,中间有4根通往,经堂为藏式平顶二层建筑,近50间(面积286平方米),以青砖砌墙,边麻为饰,雕梁画栋,柏木铺地,十分壮观。寺内另建僧舍3院30间,其他房屋84间。是年底寺内有僧人20人,活佛2人(即乜纳佛和党额佛)。文革中因被青海省电影公司当仓库,故原经堂等保存完好。
此塔由乜纳氏族建造管理,故名乜纳塔。
贵德贡巴寺珍珠寺
珍珠寺,位于县城东2.5公里处河东乡保宁村西,即贡巴大路东侧。藏语称“觉觉拉康”。《安多政教史》载:“当年文殊上师萨班、贡噶坚赞应元朝皇帝之邀,路经青海时,专程到贵德城考查宝塔。恰好收到元朝皇帝赐赠的一骡驮珍珠,彼师即以所赐珍珠为资,在贵德修建了释迦牟尼殿,塑造了释迦牟尼佛像等。在举行开光仪轨时,仿佛看到有许多佛、菩萨化入佛像之中。人们以汉语‘珍珠’之音称呼该寺,后来其音讹传,称为‘觉觉寺’了。……这座释迦牟尼殿,开始由曲结隆珠嘉措修建。殿中用药泥塑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大像。后由穆尼亥·楚程旦白尼玛献了镏金宝瓶。……”按此,该寺始建于南宋淳祜年间(1241-1252年)。原建筑有正殿(二层6间)、观音殿(12间)各1座、厢房32间。正殿屋脊以琉璃瓦覆盖,殿顶为镏金宝塔、塔直径4米,高5米。仅1954年维修就耗资黄金2.5斤。尤其是殿内释迦牟尼三世巨型塑像和山门内两侧的四大金刚立像,用料金贵、造型优美、皆以高超的五屯(热贡)艺术仿照拉萨大昭寺的式样塑造而成。佛像祭祀台上设有大、小不等的银质酥油灯数十盏,最大的高1.3米,直径0.8米,可盛酥油70多斤,最小的也可盛8-9斤。每逢重大宗教节日,特别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守斋节,安多、康巴、卫藏,乃至印度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拜场面十分隆重壮观。该寺为黄教寺院,历史上无寺立,历来由贡巴寺代管。以其宗教、历史、艺术价值遐尔闻名。据说珍珠寺为前藏寺院,信徒准备进西藏朝拜时,必先来此寺朝拜,而后才能进藏朝拜。寺中正殿和观音殿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7年群众自行重建佛堂1座3间,现有1名寺僧住寺。
贵德贡巴寺贵德贡巴寺
编辑贡巴寺位于贵德县城东南3公里处的小泉山下,即河东乡贡巴村一社东侧。该寺亦称“工巴寺”、“国巴寺”,藏语称“贡哇扎仓闻思兴隆州”,为贡巴、麻巴二村寺院。元末明初,二村各有一座萨迪派(即花教)小寺院。约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出生于贡巴村的贡格噶居巴(1387-1446年)从西藏扎什伦布寺学成归来,在他的倡导下,贡巴、麻巴二寺并为一寺,建成大经堂,正式命名为“贡哇扎仓特三木达杰林”,即贡巴寺。贡格噶居巴传有三世,后未转世。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贡巴村人参直合一世接管寺务。参直合一世根敦顿珠(1668-?),曾学经于西藏哲蚌寺,
因任大昭寺金瓶掣签时的发布堪布,故称“参直合”。返乡接管贡巴寺后,一度扩建寺院,添置佛像法器,改贡巴寺为黄教寺院。1734年,他出任塔尔寺第二十四任法台。自此,参直合二世根敦扎西尼玛(1791-1845年),三世根敦丹贝尼玛(1847-1917年)、四世根敦勒西等,均出任塔尔寺法台,成为塔尔寺的一个活佛系统,贡巴寺遂成为塔尔寺的属寺。

贵德贡巴寺
(3张)
清同治六年(1867年),贡巴寺大经堂、弥勒殿等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年),塔秀活佛(第四世)切群嘉措捐资修复。1958年前,全夺占地面积4.66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四周围墙高5米、宽1米,全长880米,皆以青砖、土坯砌成,院内大小建筑皆坐北朝南,是由许多殿宇、经堂、佛塔、僧合组成的具有藏、汉族形式巧妙结合的建筑群,是贵德地区30多座黄教寺院中,佛位最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古刹名寺。全寺建有房屋3023间,其中大经堂126间,紧靠北墙正中,东有普贤文殊殿(原弥勒殿)57间,西南建上经堂、西北部建有下经堂各70间,以上4殿均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寺主参直合昂欠位于东南角,香萨昂欠在西北角,塔秀和宗格昂欠并排建于东墙边,4佛邸共有房屋640间。此外有僧舍1700间和贡巴、麻巴、沙乃、子格等6个吉哇360间,均散建于各大建筑物之间。寺外西、北两面分别建有时轮塔和四门塔,东面山梁格尔哇岗是正月十五日晒佛处,北面有甘泉一眼,供应寺僧用水。寺内全年大型活动有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的祈愿法会,和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前后的五供节。贡巴寺虽为塔尔寺属寺,而其周围的珍珠寺、长佛寺、色尔加寺和梅隆寺又是它的属寺。
贡巴寺在清代中期为鼎盛期,有寺僧500人,民国中期有僧170人,1956年有104人。在1958年被拆毁。1981年10月,经海南州委批准开放,1985年州政府拨款重修大经堂1座67间,小经堂1座9间,僧舍14院101间,现有寺僧37人,其中活佛1人,喇嘛20人,完德16人。寺主第四世活佛参直合,曾于1953年任贵德县副县长、1959年任海南州政协副主席。
贵德贡巴寺贵德白马寺
位于贵德县城东北42公里处的尕让乡大磨村西侧白马寺为贵德境内黄教大寺之一,藏语称“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又称“却夫旦格”,意为“佛塔寺”。该寺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他生于郭密部落(今黄河北岸河西乡贺尔加村),曾两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曾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第十二任堪布。他最初建寺于加毛山下,并建有密宗学院。其转世扎巴坚赞(1730-1777年)生于下郭密(今尕让)部落关嘉村,自此称该转世系统为“关嘉佛”。约在清嘉庆年间(1795-1820年)由三世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将白马寺搬迁到大磨村,重修大经堂。此后,四世罗桑楚臣山丹(1839-1876年)、五世罗桑楚臣嘉措(1878-1945年)均扩建过白马寺。从第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噶尔哇”(府邸),成为塔尔寺的一个转世活佛系统,于是,白马寺成为塔尔寺的属寺。白马寺与今互助县的却藏寺的关系十分密切,原来却藏活佛派有住寺代表,因此,有人也将该寺作为却藏寺的属寺。
白马寺环境幽静,寺院背靠山岭,前有河沟清泉,东有庄园林田。全寺占地120亩,规模宏大。1958年前有大、小经堂3座299间,僧舍62院606间,噶尔哇和拉让445间。大经堂建于2.5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正面阔9间,通进深9间,为砖木结构藏式二层平顶建筑。两廊房亦为砖木结构二层藏式平顶建筑,上下各33间。寺门朝东,为三层歇山顶式斗拱建筑,第一层为一拱,第二层为三拱,第三层为六拱。寺墙用青砖砌成,砖缝细白,墙顶以香柴为饰,古色古香。
寺内文物丰富,大经堂中供有两部《甘珠尔》和噶玛乳必多杰所塑胜乐金刚像等;护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
该寺大经堂因做尕让粮站仓库,故保护完整,其它僧舍于1958年后被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将经堂、噶尔哇院和部分僧舍归还给了寺院。1980年经海南州委批准开放,逐年维修。现共有殿堂217间,其中经堂151间,经堂院内二层楼房66间;噶尔哇2院42间,僧舍22院128间。有寺僧65人(历史上最盛时有寺僧300人),活佛1人。该寺有显宗学院,采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全年共15个学经期,制度完善,学风较盛。现由活佛尼隆藏龙多嘉措任寺管会主任。
该寺现被列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0月,黄教大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赴湟中群加地区视察时,在尕让乡千户村崖头滩接见白马寺僧侣及群众4000余人,举行了摩顶仪式。
贵德贡巴寺铁瓦寺
铁瓦寺位于贵德县城东南22.5公里处,东沟乡豆后漏村南山根,藏语称“铁瓦扎西曲宗”。由豆后漏喇嘛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寺址最初在豆后漏村中,名豆后漏寺,当时有寺僧30余人。明末,出生于西藏洛扎地方色拉寺僧人桑结坚赞来东沟地区传教,豆后漏寺僧人仰其精通佛法,献寺给他。明崇祯十年(1637年),桑结坚赞在豆后漏夺去世,该寺上层以出生于豆后漏村铁瓦家族的罗桑尼玛(1638-1699年)为其转世,遂形成铁瓦活佛转世系统,并历任夺主。罗桑尼玛早年学经于互助县却藏寺,后去民和塘尔垣寺随同章嘉佛前往北京,受到康熙帝诏封。章嘉佛成为驻京呼图克图后,向铁瓦寺赐赠大批经卷、佛像、佛塔,并赐名“尕旦扎西桑林”,意为“喜足吉祥经典洲”。在清王朝的支持下,铁瓦二世罗桑尼玛仿塔尔寺建成甘珠尔殿、护法殿和弥勒殿,添置各种法器供物,寺院有了发展,寺僧增至70余人,三世铁瓦罗桑图登扎西却吉尼玛(1701-1796年)曾跟随七世达赖喇嘛去西藏,受到大批赐赠。四世罗桑丹贝坚赞(1800-1881年)系今尖扎滩头人之子,学经于拉莫德千寺,也曾一度扩建铁瓦寺,寺僧增至100人。五世罗桑雪珠丹贝坚赞(1882-1929年),六世根敦隆,丹贝尼玛(1930年生)亦名罗桑尼玛,均转生于尖扎县昂拉乡,学经于拉莫德千寺,故铁瓦寺成为德千寺的属寺。自四世铁瓦活佛受清王朝的封职,成为东沟12族百户,后历代承袭,为政教合一寺院,六世铁瓦活佛曾任省、州、县政协委员。
铁瓦寺属黄教格鲁派寺,原下属有今常牧乡的聂尔寺,亦与关庄寺关系密切。其主要香火地为东沟豆后漏六庄,常牧乡上下岗查、都秀、切扎等村及尖扎县的尖扎滩牧区。该寺在1956年底有寺僧111人,主要建筑有三世佛殿,弥勒殿,甘珠尔殿,长寿佛殿及铁瓦、根藏、郭莽活佛府邸,另有僧舍50余处。寺中除寺主外,选有僧官1人,负责寺内活动和定期法会,任期1年;另设管家3人,负责寺院经费开支,安排法会的物资,饮食等,任期3年。1958年后寺院关闭,1984年9月重新开放,现有寺憎21人,其中活佛1人,完德11人。新建经堂1座15间,僧舍6院30间。
铁瓦寺每年的法会主要有正月初八至十五举行的神变祈愿法会、三月初八至十五的普明金刚修供护摩法会、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四月祈愿法会、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六月祈愿法会等。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