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八司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7:42
编辑 锁定
唐代 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
中文名
前八司
出    处
旧唐书·职官志二》

前八司词语介绍

编辑

前八司词语拼音

qián bā sīㄑㄧㄢˊ ㄅㄚ ㄙ

前八司词语解释

旧唐书·职官志二》 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其余各司称为后行[1] 

前八司详细介绍

编辑

前八司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2] 

前八司兵部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3] 

前八司礼部

编辑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前八司御史台

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4] 

前八司中书

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前八司门下

本为门庭之下的意思。古代从皇帝到郡县长吏,均可适用。侍中等官本管皇帝门下众事,后形成官署门下省。汉、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长官的属吏,均纲纪(功曹五官掾等)以地位较高另列外,统称门下诸吏。其中有门下吏者,简称门下。[5]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