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唐高宗一般指李治(唐高宗)
皇帝
,
唐朝
- 本 名
- 李治
- 别 称
- 小名雉奴
- 字 号
- 字为善
- 所处时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长安
- 出生时间
- 628年7月21日
- 去世时间
- 683年12月27日
- 主要作品
- 《监国求贤令》,《谕普光寺僧众令》,《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
- 主要成就
- 开创永徽之治,设立安东、安南、单于都护府,灭高句丽
- 年 号
- 永徽 显庆 龙朔 麟德 乾封 总章
- 庙 号
- 高宗
- 谥 号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陵 寝
- 乾陵
李治人物生平
编辑李治早年经历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1]
,李治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着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这部《孝经》说的什么最重要?”对答道:“孝,开始是事奉双亲,长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终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进朝廷想着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将顺从其美,纠正其恶。”唐太宗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的时候,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左右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废黜,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积等人计议,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颜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3]
李治登基为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4]
六月一日,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八日,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叠州都督英国公李积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仍在洛阳宫留守。六月十日,诏令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二省政事,其余官职依前一样,赐物三千缎。二十日,特进、英国公李积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李治于是听从之。六日,于阗王伏阇信前来朝见。八月一日,河东发生地震,以晋州尤其厉害,房屋被损毁,压死了五千多人。八月三日,又发生地震。唐高宗下诏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免当地赋税三年,死伤的人家各赐给绢绸三匹。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仆射开始连带同中书门下。八月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5]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赠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6]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五月九日,李治对群臣道:“朕继承皇帝大位,刑罚教化不明,致使晋州多次地震。确实是由于赏罚不公正,政理荒谬所致。你们应该晋封章奏事,尽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吐火罗派遣使者献大鸟,大鸟像骆驼,吃铜铁,李治派人献到昭陵。吐蕃赞普死,李治派遣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持皇帝书信前往吊祭。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派遣梁建方前去征讨。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永徽三年 (652年)正月,唐军在牢山大败贺鲁军。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一起遣使入贡。三月,建大雁塔。七月,经户部统计,全国为380万户。十一月,驳马国遣使前来朝贡。同年,孙思邈编着完成《千金方》。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同年,李治颁布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每年秋举明经考试就依据《五经正义》。[7]
李治乾纲独断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武则天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高宗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8]
“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同时又谓高宗道:“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9]
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积、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7]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10]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李治帝后争锋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年),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11]
这十二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不过,从其建议内容看,武则天确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实现她的建议,有利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肯定的。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12]
李治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李治苦于头痛不可忍耐,侍医秦鸣鹤道:“刺头微微出血,可以治愈。”武后在帷帐中说道:“此医可斩首,想要在陛下头上刺出血来吗!”李治说:“我苦于头痛,出血未必不好!”侍医就用针刺百会,李治道:“我的眼睛明亮了。”不久,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礼毕,李治问侍臣道:“百姓喜欢吗?”侍臣道:“百姓承蒙皇上赦免,没有一个人不感动喜悦。”李治道:“百姓虽喜,但我的性命危险。天神地神若延长我一两个月的命,能够回长安,死也无遗憾了。”当晚,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2]
。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13]
李治为政举措
编辑李治政治
- 缓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 人事方面
- 编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14]
李治军事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李治经济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着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15]
李治文化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15]
李治外交
唐太宗统治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638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袄教寺庙。按照一种说法,李治于677年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龟兹,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明,卑路斯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16]
李治历史评价
编辑- 《旧唐书》:“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17] 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17]
- 《新唐书》:“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18]
- 唐太宗: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19]
- 《剑桥中国隋唐史》:①可是太宗仍然认为,他是被迫作了错误的选择,而且怀疑意志软弱的李治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20] ②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15]
- 蔡东藩: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21]
- 吕思勉: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22]
李治轶事典故
编辑李治开始扶着床学走路的时候,喜欢拿着笔乱划,身边的人把纸给他让他划在纸上,人们看到李治在纸角上画出来的竟然是个“敕”字(唐朝政事堂议出的命令和政策后,由皇帝画个敕字,代表诏令)。李世民叫人把纸烧了,而且命令不许外传。[23]
李治个人作品
编辑李治家族成员
编辑李治世系
李治父母
-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 母亲: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
李治后妃
皇后
- 武皇后(武则天)
妃嫔
- 韩国夫人武顺:武则天之姐
- 魏国夫人贺兰氏:韩国夫人武顺之女,武则天的外甥女,因与武后争宠被毒杀
李治子女
儿子
- 长子 燕王李忠,宫人刘氏所生
- 次子 原悼王李孝,宫人郑氏所生
- 三子 泽王李上金,宫人杨氏所生
- 四子 许王李素节,萧淑妃所生
- 五子 孝敬皇帝李弘,武后所生
- 六子 章怀太子李贤,武后所生
- 七子 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
- 八子 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
女儿
李治影视形象
编辑出品时间
| 影视作品
| 扮演者 |
---|---|---|
1984年
| 武则天
| 鲁振顺 |
1986年 | 薛丁山征西 | 吴镇宇 |
1985年
| 一代女皇武则天
| 樊日行 |
1995年
| 武则天
| 陈宝国 |
1999年
| 大明宫词
| 李志舆 |
2001年
| 大唐情史
| 马可(童年)
霍亚明(青年)
|
2001年 | 盛唐绝恋 | 万弘杰 |
2002年
| 移山倒海樊梨花
| 姬晨牧 |
2003年
| 天子寻龙
| 张英才 |
2004年
| 至尊红颜
| 保剑锋 |
2004年
| 无字碑歌
| 周卫涛(青年)
张铁林(中老年)
|
2006年
| 日月凌空
| 马晓伟 |
2006年
| 贞观之治
| 胡文豹 |
2006年
| 贞观长歌
| 马浴柯 |
2006年
| 薛仁贵传奇
| 闵西丁 |
2009年
| 大明宫(纪录片)
| 王永强 |
2010年
| 狄仁杰前传
| 丁正勇 |
2011年
| 唐宫美人天下
| 郑国霖 |
2011年
| 武则天秘史
| 余少群(青年)
赵文瑄(中老年)
|
2012年 | 薛丁山 | 王仁君 |
2012年
| 太平公主秘史
| 高梓淇 |
2012年
| 梦回唐朝
| 谭耀文 |
2011年
| 大唐女将樊梨花
| 岳耀利 |
2013年 | 少年神探狄仁杰 | 袁弘 |
2014年 | 隋唐英雄4 | 黄天崎(幼年)
郑思仁(成年)
|
2014年 | 武则天 | 李治廷 |
2014年 | 上官婉儿 | 邱心志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贞观二年六月十五庚寅日,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则是628年7月21日。
- 2. 《新唐书》,本纪第三:“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
- 3. 《旧唐书》: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长孙皇后。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着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寻拜右武候大将军。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积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此始也。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 4. 《旧唐书》: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宗崩。庚午,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摄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辛未,还京。
- 5. 《旧唐书》: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诏曰:“大行皇帝奄弃普天,痛贯心灵,若置汤火。思遵大孝,不敢灭身,永慕长号,将何逮及。粤以孤眇,属当元嗣,思励空薄,康济黎元。敬顺惟新,仰昭先德,宜布凯泽,被乎亿兆。可大赦天下。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诸年八十以上赉以粟帛。雍州及诸州比年供军劳役尤甚之处,并给复一年。”辛巳,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叠州都督、英国公积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仍于洛阳宫留守。癸未,诏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余并如故,赐物三千段。癸巳,特进、英国公积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秋七月丙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以贞观时不讳先帝二字,诏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从之。己酉,于阗王伏阇信来朝。八月癸酉朔,河东地震,晋州尤甚,坏庐舍,压死者五千余人。三日又震。诏遣使存问,给复二年,压死者赐绢三匹。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仆射始带同中书门下。庚寅,葬太宗于昭陵。
- 6. 《旧唐书》:九月甲寅,加授鄜州刺史、荆王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丙寅,赠太尉、梁国公玄龄,赠司徒、申国公士廉,赠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并可配食太宗庙庭。
- 7.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2-2]
- 8.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9.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 10.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11.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 12.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2-2]
- 13. 《旧唐书》:十一月,皇太子来朝。癸亥,幸奉天宫。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每下诏草仪注,即岁饥、边事警急而止。至是复行封中岳礼,上疾而止。上苦头重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戊戌,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元珍、骨笃禄、贺鲁等。诏皇太子监国,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于东宫同平章事。丁未,自奉天宫还东都。上疾甚,宰臣已下并不得谒见。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礼毕,上问侍臣曰:“民庶喜否?”曰:“百姓蒙赦,无不感悦。”上曰:“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只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群臣上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于乾陵。天宝十三载,改谥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 14. 唐高宗绝非“窝囊废” 文治武功不逊李世民 .恒谦教育网[引用日期2014-02-2]
- 15. 高宗的对内政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2-7]
- 16. 对外关系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2-7]
- 17.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2-7]
- 18. 《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2-7]
- 19.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3-3]
- 20. 继承问题的斗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3-3]
- 21.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军擒归沙钵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3-3]
- 22. 《中国通史·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3-3]
- 23. 《酉阳杂俎》:高宗初扶床,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
- 24. 仰惟圣训,奉以周旋,虚想异人,共康神化,式遵曩轨。分骛翘车,企觌英灵,钦闻政道。宜颁下州郡,妙简贤良。其有理识清通,执心贞固;才高位下,德重任轻;或孝弟力田,素行高於州里;或鸿笔丽藻,美誉陈於天庭;或学术该通,博闻千载;或政事明允,才为时新。如斯之伦,并堪经务,而韬光勿用,仕进无阶,委身蓬荜,深为可叹。所在官僚,精加访采,庶使垂纶必察,操筑无遗,一善弓旌。咸宜举送。
- 25. 摄太傅申国公士廉,朝望国华,仪型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实资训导。比日德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近已约吏,不许更进。太傅诲谕深至,使遵常式,辞不获免,辄复敬从,所司亦宜别以一案供太傅。
- 26. 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之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归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映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
- 27. 营慈恩寺,渐冀向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新建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藻井,丹青气,琼础铜沓,金环花铺,并加殊丽。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
- 28. 盖闻正法没於西域,像教被於东华,古往今来,多历年所。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既同瓶泻有若灯传,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十二部经,敷扬刹土。由其路者,则高骋四衢之上;迷其途者,则轮回六趣之中。理窟法门,元宗秘藏,非天下之至赜,孰能与於此乎?皇帝以神道设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卜兹胜地,立此伽蓝。请赤县之名僧,徵帝城之上首。山林之士,拥锡来游;朝廷之宾,抠衣趋座。义筵济济,法侣诜诜,实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加以丛楹叠杆,宝塔华台,洪钟扣而弗喧,清梵唱而逾静。若夫卢毗那佛坐普光,汉堂灵相,葳蕤肸蚃。以今方古,ウ与冥符,名器之间,岂容虚立。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询诸大众,罕值其人。积日搜扬,颇有佥议,咸云纪国寺上座慧净,自性清净,本来有之,风神秀彻,非适今也。至於龙宫宝藏,象力尊经,皆挺自生知,无师独悟,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固亦涤除元览,老氏之至言;洁净精微,宣尼之妙义,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其德行也如彼,其学业也如此,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事。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殷勤苦请,方始克从。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若得无诤三昧,自然永离十缠,亦愿合寺诸师,共宏此意。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 29. 忽辱来书,甚以倾慰。三复之後,自觉欣然。窃闻如来,虽迹起人间,而道笼天外,神功妙力,不可思议。寂尔无为,则言语道断;湛然常在,则心行处灭。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出入三界,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於此。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洒甘露於禅林,转法轮於净域,付嘱菩萨,济拔黔黎。然後放光面门,灭影双树。宝船虽没,遗教犹存,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然人宏道,非道宏人。远有弥勒文殊,亲承音旨;近则图澄罗什,发明经教。五百一贤,信非徒说;千里一遇,盖非虚言。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飞缨东序,鸣玉上庠,故得垂裕後昆,传芳犹子。尝以《诗》称三百,不离於苦空;《曲礼》三千,未免於生灭。故发宏誓愿,回向菩提,落彼两髦,披兹三服。至如大乘小乘之偈,广说略说之文,十诵僧祗,八部般若,天亲无着之论,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於光临讲座,开置法筵,精义入神,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於汉臣,白马称於傲吏。以今仿古,彼复何人?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兼知纪国寺上座事。又闻若独善之心有限,则济物之理不宏,彼我之意未忘,则他自之情不坦。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旧住新居,有何差别?法师来状云:“鱼鹿易处,失燥湿之宜。”斯乃意在谦虚,假称珍怪。昔闻流水长者,遂能救十千之鱼;旷野猎师,岂得害三归之鹿。但使筌蹄不用,则言象自忘。
- 30. 密云不雨,遂淹旬月,此朕之寡德,非宰臣咎。实甘万方之责,用陈六事之过,策免之科,义乖罪己。今敕断表,勿复为辞。
- 31. 门下:维城道峻,理恢於邑壤。分社寄隆,义先于荣秩。雍州牧潞王贤,潞州牧周王显,瑶坡挺祯,璇源发彩,令闻彰於《诗》、《礼》,英徽表於岐嶷。戎章之宠,宜允於具瞻;膏腴之恩。式遵於故事。并可上柱国,各加别食实封一千户。余如故。
- 32. 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韬而未伸。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着履执拂,依旧服?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被甲持戟。其执纛之人,亦着金甲。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笛歌鼓等,并於悬南列坐。若舞,即与宫悬合奏。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 33. 《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公主》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2-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