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24:45
编辑 锁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文: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简称:杰青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每年资助优秀青年学者160名左右, 每人资助经费一般为80 ~100万元,研究期限为4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该基金资助全职在中国内地工作的优秀华人青年学者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本基金所指的中国内地,系指中国除港、 澳、台地区之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每年受理一次[1] 
中文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外文名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国    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基金性质
国家级科学基金
基金宗旨
支持杰出青年学者自主创新研究
基金设立
1994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历史背景

编辑
2004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在科研工作者心目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基金的金额上,之所以保持这么强的生命力,还因为这项基金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制度,能够获得这项基金资助,就意味着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同行的承认。
作为这项基金的历史“见证人”,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向记者详细叙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时的具体情况[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提议

陈章良回忆:“1994年春节前夕,我接到通知,要我到中南海参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主持召开的科技界部分专家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的座谈会。会上被邀请发言的还有杨乐等5位中青年科学家,每人发言10分钟。也可能因为我最年轻,因此只给了我5分钟。”
90年代初,我国科研队伍状况令人担忧,人才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相当严重。那时,科研一线的学科带头人的年龄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据统计,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平均年龄为53岁,全国高校的教授中56岁以上的占80%。科技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形势,令科技界很多专家忧心忡忡。
陈章良回忆说:“当时不仅人才老化问题严重,而且人才引进也很困难。不少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也考虑返回祖国工作,但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国内的科研经费不能得到保障。”
那天,在中南海的发言中,陈章良是这样说的:“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例如,美国用总统基金资助杰出青年科学家,并邀请他们到白宫做客。我们是否每年也能从总理基金中拿出500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位海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回国效力?可以的话,10年之后,就有1000位年轻的科学家得到资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可能从他们中产生。”
年轻人的这番话把大家逗乐了。因为当时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每年资助的经费只有2万~3万元,大家认为陈章良的建议有点不切合实际。
李鹏也笑了,他说:“我的总理基金并没有多少钱,大家却都盯上了[2]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理回应

很快就是元宵节,陈章良应邀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元宵节招待会,李鹏一见陈章良就对他说:“我认为你提的建议可行,尽快写一个报告交给科委(科技部),不要太长,有两页纸就可以。”
经多方共同努力,大约是1994年3月初,李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呈递的报告上作出批示,批准划拨专款,设立这项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基金,定名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宗旨是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当年,49位青年学者获得了该基金的资助。陈章良也应邀担任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一届评委。
陈章良说,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重在考察申请者以往的工作业绩、科学素养以及学风和学术道德,是否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并实施异议期制度,整个评审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该项基金始终保持着良好声誉[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投入

2004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11.7亿元人民币,共受理中青年学者申请5489人次,有1174名申请者获得资助,占申请总人数的21.39%。获资助者中,1116人具有博士学位。实践证明,这项基金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促进我国高层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涌现出白春礼、陈竺、李静海、李家洋、王志新、刘德培、田刚、卢柯等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其中3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栋梁之才[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指南

编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197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5)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6)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
(7)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
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人青年学者,符合上述2至7条件的,可以申请。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不得再次申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注意事项

(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考察申请人本人的学术水平及创新潜力,撰写申请书时不填写“主要参加者”;
(2)申请书摘要部分填写申请人的“主要学术成绩”;
(3) 申请书项目名称栏目填写“研究领域”,而不是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
(4)申请书中关于论文被收录与引用情况仅需提供统计表[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历年申请

编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公布通则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XXXX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公布起)15日内(8月8日至8月22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4-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

2011年8月5日公布申请人
  
序号申请人性别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依托单位名称
1彭双阶博士教授非线性泛函分析华中师范大学
2麻希南博士教授非线性椭圆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吴臻博士教授随机最优控制和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山东大学
4曹永罗博士教授动力系统苏州大学
5戴彧虹博士研究员非线性优化计算方法与理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崔贵珍博士研究员复动力系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林华珍博士教授非参数统计的理论及应用西南财经大学
8倪明玖博士教授磁约束核聚变环境下液态金属磁流体力学效应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9龚兴龙博士教授实验固体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彭志科博士研究员复杂机电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频域辨识方法上海交通大学
11陈文博士教授复杂介质分数阶导数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河海大学
12陈少华博士研究员微尺度塑性与表面/界面力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3赵长印博士研究员人造天体动力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4张枚博士研究员基于磁螺度积累的太阳日冕物质抛射模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5徐海光博士教授星系和星系团的X射线研究、宇宙低频射电辐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16朱诗亮博士教授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17李风华博士研究员深海与过渡海区声场相干特性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18戴希博士教授强关联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刘运全博士研究员飞秒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物理研究北京大学
20帅建伟博士教授计算生物物理厦门大学
21张天才博士教授冷原子与腔量子电动力学山西大学
22沈百飞博士研究员强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3王群博士教授重离子碰撞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4苏光辉博士教授先进核能系统热工、物理及其耦合西安交通大学
25冯波博士教授场的一般理论和超弦理论浙江大学
26李海波博士研究员粒子物理实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7王泉明博士教授簇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能厦门大学
28李彦博士教授无机化学北京大学
29易涛博士教授超分子功能材料复旦大学
30孙晓明博士教授无机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31陈应春博士教授不对称催化合成四川大学
32胡文浩博士教授多组分反应华东师范大学
33江华博士研究员超分子有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4刘元红博士研究员前过渡金属参与的反应方法学及选择性调控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35周永贵博士研究员不对称催化氢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6厍学功博士教授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兰州大学
37赵永生博士研究员低维有机光子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8刘志敏博士研究员纳米催化材料可控合成的新方法及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9周峰博士研究员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40高毅勤博士教授理论化学北京大学
41庄林博士教授电化学催化武汉大学
42侯中怀博士教授介观化学体系非平衡统计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3魏志祥博士研究员光电功能聚合物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44黄飞鹤博士教授基于主客体分子识别构筑超分子聚合物浙江大学
45黄飞博士教授新型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器件华南理工大学
46陈红博士教授生物医用高分子苏州大学
47逯乐慧博士研究员基于谱学技术的纳米传感体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48汪海林博士研究员分析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9杨黄浩博士教授仿生分子识别体系与生物传感研究福州大学
50龙亿涛博士教授电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
51张四纯博士高级工程师阵列与成像分析新方法研究清华大学
52姜忠义博士教授仿生与生物启发下的膜和膜过程天津大学
53贺高红博士教授有机非多孔膜大连理工大学
54邢卫红博士研究员材料化学工程南京工业大学
55罗英武博士教授聚合反应工程浙江大学
56胡春博士研究员水污染控制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7林璋博士研究员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58尹佟明博士教授林木遗传育种学南京林业大学
59颜宁博士教授结构生物学清华大学
60俞立博士教授细胞生物学清华大学
61李武博士教授视觉认知与学习的脑机制北京师范大学
62韦革宏博士教授微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3单卫星博士教授作物卵菌病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4张令强博士研究员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与功能调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65王常勇博士研究员组织工程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66周奕华博士研究员农学-稻类作物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67黄善金博士研究员植物细胞骨架结构与功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68孔宏智博士研究员植物进化与发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69金勇丰博士教授RNA可变剪接和编辑研究浙江大学
70周天华博士教授细胞生物学浙江大学
71李胜博士研究员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协同调控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
72于翔博士研究员细胞神经生物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3陈卫博士教授食品微生物功能发掘与利用的基础研究江南大学
74张立新博士研究员微生物活性物质抗耐药真菌的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75刘雅红博士教授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华南农业大学
76杨洁博士教授IL-4/STAT6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天津医科大学
77任东涛博士教授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国农业大学
78姜道宏博士教授真菌病毒与生物防治华中农业大学
79郭文武博士教授柑橘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
80蒋太交博士研究员发展计算与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流感传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81王华林博士研究员杆状病毒膜融合蛋白介导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82张长生博士研究员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83李付广博士研究员棉花高频再生性状的遗传与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84陈新华博士研究员水产生物免疫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85王桂华博士研究员物理海洋学:南海海盆尺度环流-中尺度涡相互作用研究国家海洋局
86周天军博士研究员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7刘卫东博士研究员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8艾印双博士研究员地震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9吴海斌博士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0蔡春芳博士研究员含油气盆地硫参与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1刘勇胜男博士教授碳酸盐熔体一橄榄岩作用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92赵子福男博士教授化学地球动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3张福成男博士研究员古鸟类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94赵艳女博士教授古生态与古气候学兰州大学
95宋长春男博士研究员湿地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96邱楠生男博士教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97赵文智男博士研究员绿洲生态水文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98秦刚男博士研究员空间高能粒子的传播过程研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99陈敏男博士教授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厦门大学
100张干男博士研究员环境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01邵敏男博士教授大气化学北京大学中国
102朴世龙男博士教授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北京大学
103徐柏青男博士研究员青藏高原雪冰-大气化学与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04周东美男博士研究员土壤污染与修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05侯仰龙男博士研究员磁性功能材料北京大学
106李先庭男博士教授降低需求的营造方法与节能高效的冷热设备系统清华大学
107丁希仑男博士教授机构学与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8唐洪武男博士教授水沙运动过程及模拟河海大学
109崔保山男博士教授生态水利北京师范大学
110张勤远男博士教授光子玻璃基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111黄富强男博士研究员新型光电材料与薄膜太阳电池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12王峰男博士教授多元多尺度氧还原电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功能化北京化工大学
113于中振男博士教授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化工大学
114叶继红女博士教授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抗风研究东南大学
115刘天西男博士教授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复旦大学
116汪华林男博士教授废水旋流分离过程中微粒排列与分离强化原理研究华东理工大学
117周华民男博士教授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华中科技大学
118郭照立男博士教授多相流体动力学多场耦合和尺度关联的介观理论和模型华中科技大学
119刘峰男博士教授液态金属的非平衡凝固及其相关固态转变西北工业大学
120高翔男博士教授燃煤污染物控制浙江大学
121胡文彬男博士教授金属粉体的湿法冶金制备及其形态结构控制上海交通大学
122尧命发男博士研究员内燃机燃烧学天津大学
123鞠杨男博士教授矿山岩体分形重构与能量灾变理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24冯玉杰女博士教授环境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125王平男博士研究员高储量轻金属硼氢化物可逆储氢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26李路明男博士教授脑深部电刺激方法研究清华大学
127林京男博士教授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
128严俊杰男博士教授热力过程与热力系统节能西安交通大学
129张冠军男博士教授复合绝缘系统的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130颜世申男博士教授铁磁金属、铁磁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磁性和电输运山东大学
131黄冠华男博士教授土壤水、地下水与溶质运移理论中国农业大学
132王均男博士教授高分子药物载体和缓释材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33 杨楚罗男博士教授有机电致磷光关键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武汉大学
134 张先正男博士教授药物及基因传递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
135 卢文波男博士教授岩体开挖瞬态卸荷的作用机制及动力效应武汉大学
136 王成新男博士教授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中山大学
137 薛冬峰男博士研究员功能无机材料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8 王鹏男博士研究员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9王海斗男博士教授表面工程与摩擦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40齐涛男博士研究员湿法冶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41张烈辉男博士教授油气藏渗流力学西南石油大学
142李得天男博士研究员真空计量学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143温江涛男博士教授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清华大学
144宫玉彬男博士教授Ka波段带状束行波放大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电子科技大学
145杨仕文男博士教授四维天线阵及强互耦宽带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
146蔡新霞女博士研究员敏感电子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47李学龙男博士研究员光学影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48窦勇男博士研究员高性能可重构算法加速器体系结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49刘云浩男博士教授无线自组织网可信可管关键技术研究清华大学
150何晓飞男博士教授多媒体计算浙江大学
151高新波男博士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52张军男博士教授进化计算理论及应用中山大学
153李波男博士教授视频、遥感图像的处理与传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4何勇男博士教授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的自由权矩阵方法及其应用中南大学
155李志武男博士教授离散事件系统监督控制理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56曾志刚男博士教授复杂系统渐近行为理论与应用华中科技大学
157陈华富男博士教授脑功能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电子科技大学
158杨健男博士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南京理工大学
159孙长银男博士教授智能系统与飞行器控制东南大学
160曾璇女博士教授成品率驱动的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复旦大学
161戴伦女博士教授纳米半导体材料及相关电子/光电子器件基础研究北京大学
162段纯刚男博士教授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华东师范大学
163张新亮男博士教授超高速光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华中科技大学
164陈增兵男博士教授光量子计算与量子通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5陈险峰男博士教授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
166苏翼凯男博士教授传输与交换光子学上海交通大学
167滕枫男博士教授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北京交通大学
168张小宁男博士研究员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同济大学
169马铁驹男博士教授技术演化与能源系统分析华东理工大学
170王红卫男博士教授管理系统工程(研究领域)华中科技大学
171饶培伦男博士教授人因工程与决策行为分析清华大学
172周长辉男博士教授国际化与中国企业战略北京大学
173万国华男博士教授服务运作管理上海交通大学
174杨翠红女博士研究员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与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分析中国科学院
175王凡女博士教授放射性分子探针与肿瘤的显像和治疗北京大学
176刘杰男博士教授炎性及感染性肝病复旦大学
177吴志英女博士教授神经病学复旦大学
178丁侃男博士研究员中药学/糖生物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79张翱男博士研究员药物化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80李佳男博士研究员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81周钢桥男博士研究员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82王恒梁男博士研究员病原细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83高秀梅女博士教授中医方剂天津中医药大学
184蒋青男博士教授运动系统遗传性疾病南京大学
185罗湘杭男博士研究员内分泌代谢病学中南大学
186程树群男博士教授肝癌门静脉癌栓发生的分子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87欧阳宏伟 男博士教授运动医学浙江大学
188王慧女博士研究员预防医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89林羿男博士研究员妇产科学——母-胎免疫识别和耐受及相关疾病上海交通大学
190曾凡一女博士研究员重编程技术在遗传病个体化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191何祥火男博士研究员肿瘤分子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
192何明光男博士教授眼科学中山大学中国
193康铁邦男博士研究员肿瘤学(肿瘤病因)中山大学
194彭军男博士主任医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耐受研究山东大学
195张宁男博士教授癌转移机理的转化应用研究天津医科大学
196袁慧军女博士研究员新致聋基因的发现、功能研究及临床应用转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197袁增强男博士研究员神经病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198吴军男博士研究员天然药物化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99孙斐男博士教授精子发生异常与男性不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

2012年8月8日公布申请人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1 张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概率极限理论与自适应设计理论 浙江大学
2 胡小永 男 博士 副教授 光子晶体微纳光子器件的材料和物理研究 北京大学
3 陶建军 男 博士 教授 流动稳定性 北京大学
4 黄文 男 博士 教授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理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段慧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非均质材料及结构力学 北京大学
6 赵玉民 男 博士 教授 原子核结构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7 盛利 男 博士 教授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8 徐仁新 男 博士 教授 脉冲星与夸克星 北京大学
9 许学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0 孔旭 男 博士 教授 星系形成演化及星族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付保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代数几何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2 吴宏 男 博士 研究员 近邻星系的光学红外性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3 文桂林 男 博士 教授 非光滑系统非线性理论、控制及其工程应用 湖南大学
14 吴军 男 博士 教授 连分数、丢番图逼近与分形几何 华中科技大学
15 冷劲松 男 博士 教授 大变形智能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 邰仁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软X射线显微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7 姚裕贵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材料中贝里相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18 唐年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学数据的统计推断 云南大学
19 陈小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侵彻与穿甲动力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20 陈张海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中准粒子和类原子的非线性现象光谱研究及调控复旦大学
21 李海梁 男 博士 研究员 偏微分方程 首都师范大学
22 郭建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人工低维结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3 张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复合材料力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4 杨亚东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 华中师范大学
25 周海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自旋玻璃统计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应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6 曹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反应堆中微子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7 谭平恒 男 博士 研究员 二维超薄层状晶体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8 陈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9 王海辉 男 博士 教授 无机膜分离与膜催化 华南理工大学
30 陈鹏 男 博士 研究员 化学生物学 北京大学
31 郭雪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2 孙俊奇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层层组装膜 吉林大学
33 刘 磊 男 博士 教授 物理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
34 李子臣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化学 北京大学
35 张闻 男 博士 教授 铁电与介电化合物 东南大学
36 朱东强 男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界面过程研究 南京大学
37 刘国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金属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38 周永丰 男 博士 教授 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及细胞模拟化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39 胡水明 男 博士 教授 高精度原子分子光谱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 彭慧胜 男 博士 教授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新型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41 马军安 男 博士 教授 含氟有机化合物不对称控制合成 天津大学
42 陈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固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43 张杰鹏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 中山大学
44 罗开富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体系的动力学理论与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5 牛利 男 博士 研究员 电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46 魏永革 男 博士 教授 多酸及其有机衍生物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47 卫敏 女 博士 教授 无机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48 欧阳钢锋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分析化学 中山大学
49 陈焕文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基体样品直接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东华理工大学
50 王朝晖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1 刘 义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热化学 武汉大学
52 王祥科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53 陆安慧 男 博士 教授 炭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
54 颜晓梅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厦门大学
55 陈军武 男 博士 教授高分子光电器件界面修饰相关新型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56 李微雪 男 博士 研究员 表面催化理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7 黄和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化工 南京工业大学
58 葛蔚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59 杨淑华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抗性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60 戚益军 男 博士 教授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清华大学
61 许凤 女 博士 教授 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基础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62 胡俊杰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南开大学
63 陈畅 女 博士 研究员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细胞代谢与自由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64 吴晓磊 男 博士 教授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65 赖锦盛 男 博士 教授 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66 张宏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67 王源超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卵菌病害 南京农业大学
68 胡海岚 女 博士 研究员 系统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9 肖少波 男 博士 教授 动物传染病学 华中农业大学
70 贺雄雷 男 博士 教授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中山大学
71 刘剑峰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生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72 唐淳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73 王硕 男 博士 教授 食品科学 天津科技大学
74 吴庆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75 惠利健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6 杨弋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分子过程成像及操纵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新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77 梁兴杰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生物材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78 王成树 男 博士 研究员 害虫生防真菌致病机理与遗传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9 王福俤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量元素稳态代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0 李劲松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1 陈凡 男 博士 研究员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82 向文胜 男 博士 教授 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 东北农业大学
83 姚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饲料用酶的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84 黄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85 邵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病原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86 夏群科 男 博士 教授 上地幔中的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7 田文寿 男 博士 教授 大气化学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兰州大学
88 仇荣亮 男 博士 教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中山大学
89 李陶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0 邹建文 男 博士 教授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 南京农业大学
91 杨守业 男 博士 教授 河流与海洋沉积地球化学 同济大学
92 刘骥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发展, 海冰变化机制及预测,海冰变化对天气气候的反馈, 极地卫星遥感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3 康世昌 男 博士 研究员 冰冻圈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94 王训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风沙地貌与沙漠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95 董云鹏 男 博士 教授 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动力学 西北大学
96 于志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97 许 强 男 博士 教授 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 成都理工大学
98 朱弟成 男 博士 教授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99 孙红文 女 博士 教授 环境地球化学 南开大学
100 林 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1 吴春明 男 博士 教授 变质地质学与前寒武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02 刘 静 女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03 陈 凌 女 博士 研究员 地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4 金章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湖泊流域化学风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05 王自发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6 刘 耘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07 王沛芳 女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河海大学
108 郑玉峰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北京大学
109 吴宏滨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
110 钟志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 苏州大学
111 刘加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泥基材料服役特性与提升的关键科学问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12 盛 况 男 博士 教授 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113 王爱杰 女 博士 教授 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4 谭忆秋 女 博士 教授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5 李立毅 男 博士 教授 特种电机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6 陈卫忠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山东大学
117 吕笑梅 女 博士 教授 铁电低维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效应研究 南京大学
118 陈雪峰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西安交通大学
119 陈仁朋 男 博士 教授 高速交通路堤地基长期力学行为 浙江大学
120 鲁雄刚 男 博士 研究员 冶金过程可控氧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
121 王金淑 女 博士 教授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122 袁慎芳 女 博士 教授 航空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3 王立平 男 博士 教授 先进制造装备及其控制 清华大学
124 李典庆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武汉大学
125 赵长生 男 博士 教授 抗凝血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 四川大学
126 俞燕蕾 女 博士 教授 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 复旦大学
127 帅心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中山大学
128 李永平 女 博士 教授 流域水资源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
129 魏进家 男 博士 教授 两相流动与传热 西安交通大学
130 李志波 男 博士 研究员 智能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31 陈航榕 女 博士 研究员 介孔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32 贾德昌 男 博士 教授 先进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133 郭玉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34 李 强 男 博士 教授 电子设备热管理的基础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135 孙志梅 女 博士 教授 半导体材料 厦门大学
136 刘会娟 女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工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37 杨华明 男 博士 教授 矿物资源精细化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 中南大学
138 梁卫国 男 博士 教授 原位溶浸采矿理论与技术 太原理工大学
139 刘 俊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机械系统 中北大学
140 赵永好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 南京理工大学
141 邾继贵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天津大学
142 陈 萍 女 博士 研究员 储氢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43 李小森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气水合物物性和分解机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44 龙 腾 男 博士 教授 成像雷达新体制与实时信息处理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145 李克秋 男 博士 教授 数据中心网络 大连理工大学
146 车文荃 女 博士 教授 新型微波电路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147段志生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耦合系统控制与应用 北京大学
148 于伟泳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和量子点光电器件 吉林大学
149 黄运锋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0 张 路 男 博士 教授 软件分析与测试 北京大学
151 王新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InN基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 北京大学
152 周 杰 男 博士 教授 模式识别与视觉监控 清华大学
153 任丰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流量管理与控制 清华大学
154 郭 弘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量子通信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 北京大学
155 江安全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密度铁电二极管存储器及其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复旦大学
156 陆延青 男 博士 教授光与线性、非线性人工光学微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功能集成 南京大学
157 王 聪 男 博士 教授 智能控制与确定学习 华南理工大学
158 王琼华 女 博士 教授 3D显示理论与器件 四川大学
159 徐立军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流动体系的在线监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0 王兴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新型路由、保护和疏导技术 东北大学
161 董 毅 男 博士 教授 光信息传输与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162 郭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目标和地海环境复合电磁散射理论建模与特征分析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63 徐常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搜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64 王开友 男 博士 研究员 铁磁半导体及碳基自旋电子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65 关柏鸥 男 博士 教授 光纤传感器 暨南大学
166 夏元清 男 博士 教授 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
167 相里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168 乔俊飞 男 博士 教授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北京工业大学
169 侯增广 男 博士 研究员 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70 徐 心 男 博士 副教授企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 清华大学
171 郑小平 男 博士 教授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北京化工大学
172 余玉刚 男 博士 教授 工业工程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3 王 帆 男 博士 教授 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与管理 中山大学
174 何 桢 男 博士 教授 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 天津大学
175 叶 强 男 博士 教授 社会媒体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6 邓祥征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地利用管理与政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77 孔 炜 女 博士 教授 血管功能稳态调节与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
178 孙倍成 男 博士 教授 慢性炎症与肝癌 南京医科大学
179 戴志飞 男 博士 教授 医学超声与声学造影剂 北京大学
180 陈 翔 男 博士 教授 正常皮肤和皮肤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
181时 杰 女 博士 研究员 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防治 北京大学
182 李 梢 男 博士 教授 中医药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清华大学
183 李晓明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184 胡志斌 男 博士 教授 流行病学 南京医科大学
185 蒋欣泉 男 博士 教授 口腔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186 黄灿华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蛋白质组学 四川大学
187 张云武 男 博士 教授 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厦门大学
188雷群英女 博士 教授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复旦大学
189 谢 丹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 中山大学
190 周 俭 男 博士 教授 肝癌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机制及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复旦大学
191 崔大祥 男 博士 教授 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192 胡有洪 男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93 贺 永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于神经影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194 黄 波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195 聂 静 女 博士 教授 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防治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 加拿大
196 林厚文 男 博士 教授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97 聂勇战 男 博士 教授 肝脏代谢性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98 王健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医学病毒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99 陶 凌 女 博士 教授 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 王红梅 女 博士 研究员 妊娠及妊娠相关性疾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1 罗晓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

2013年7月26日公布申请人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所在国别(地区)
1 王晓锋 男 博士 副教授 超新星及其前身星 清华大学
2 司宗国 男 博士 教 授 Top夸克、QCD和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 山东大学
3 刘应华 男 博士 教 授 极端环境下重要工程结构完整性研究 清华大学
4 张希承 男 博士 教 授 随机流与随机偏微分方程 武汉大学
5 张高飞 男 博士 教 授 复动力系统 南京大学
6 李传锋 男 博士 教 授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李志辉 男 博士 研究员 跨流域空气动力学研究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8 李 若 男 博士 教 授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北京大学
9 陈 斌 男 博士 教 授 弦理论 北京大学
10 罗洪刚 男 博士 教 授 凝聚态理论与数值方法 兰州大学
11 施均仁 男 博士 教 授 量子输运及材料物性的理论研究 北京大学
12 梁 军 男 博士 教 授 先进复合材料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13 翟 荟 男 博士 研究员 冷原子物理 清华大学
14 田 野 男 博士 研究员 数论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5 李 成 男 博士 研究员 星系形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16 范辉军 男 博士 教 授 辛几何与数学物理 北京大学
17 严 军 男 博士 教 授 哈密尔顿动力系统 复旦大学
18 何 珂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 张志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非线性泛函分析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 郑海荣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医学超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1 涂良成 男 博士 教 授 精密扭秤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22 钱声帮 男 博士 研究员 密近双星及其伴星天体的观测与研究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3 高 喆 男 博士 教 授 磁约束等离子体中波与不稳定性若干问题研究清华大学
24 王青云 男 博士 教 授 神经元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5 王 成 男 博士 教 授 爆炸力学 北京理工大学
26 黄彦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先进核动力系统热工水力关键科学问题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27 焦 宁 男 博士 教 授 C-H/C-C键氧气氧化反应及氮化反应研究北京大学
28 陶 军 男 博士 教 授 分子磁性调控 厦门大学
29 田 阳 女 博士 教 授 氧化应激过程的分析化学研究 同济大学
30 李俊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气污染控制化学 清华大学
31 徐 宁 男 博士 教 授 高分子非晶液-固转变及非晶固体本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 杨朝勇 男 博士 教 授 生物分析化学 厦门大学
33 张晓兵 男 博士 教 授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湖南大学
34 陈学元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发光材料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能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5 傅 尧 男 博士 教 授 物理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6 李 峰 男 博士 教 授 层状结构催化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37彭 卿 男 博士 副教授 无机纳米合成化学 清华大学
38 高 超 男 博士 教 授 石墨烯化学及宏观组装 浙江大学
39 刘亚军 男 博士 教 授 生物发光的理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40 曲良体 男 博士 教 授 低维共轭碳纳米结构及其功能化 北京理工大学
41 王 丹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42 杨启华 女 博士 研究员 多相手性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43 赵宗保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还原度化合物生物制造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44 王江云 男 博士 研究员 化学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5 朱为宏 男 博士 教 授 精细有机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46 李 振 男 博士 教 授 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 武汉大学
47 吴 彪 男 博士 教 授 无机化学 西北大学
48 谢建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 南开大学
49 侯剑辉 男 博士 研究员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0 马新宾 男 博士 教 授 一碳化工 天津大学
51 陈景文 男 博士 教 授 有机污染物计算毒理学 大连理工大学
52 祝凌燕 女 博士 教 授 环境污染化学 南开大学
53 陈耀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化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54 何圣贵 男 博士 研究员 团簇科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5 徐明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不对称合成与手性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6 张春阳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化分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57 朱庆山 男 博士 研究员 低品位复杂铁矿高效利用基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58 傅 缨 女 博士 教 授 植物细胞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59 鲁林荣 男 博士 教 授 分子免疫学 浙江大学 中国
60 杜久林 男 博士 研究员 系统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1 高绍荣 男 博士 教 授 体细胞重编程 同济大学
62 郝玉金 男 博士 教 授 果树学 山东农业大学
63 刘佳佳 女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美国
64 王晓晨 女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65 胡 炜 男 博士 研究员 鱼类基因工程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66 刘默芳 女 博士 研究员 小分子非编码RNA功能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7 李英贤 女 博士 研究员 航天失重生理学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68 师咏勇 男 博士 研究员 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69 江正强 男 博士 教 授 食品酶学 中国农业大学
70 魏太云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的互作关系 福建农林大学
71 杨 光 男 博士 教 授 鲸类进化历史与适应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
72 郭大立 男 博士 研究员 树木根系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73 施 鹏 男 博士 研究员 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机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74 黄 俊 男 博士 教 授 细胞分子生物学 浙江大学
75 姜 东 男 博士 教 授 作物栽培学 南京农业大学
76 张正光 男 博士 教 授 植物病理学 南京农业大学
77 龚继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离子长途转运及再分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8 孙书存 男 博士 教 授 动植物关系及其生态功能 南京大学
79 叶克穷 男 博士 研究员 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80 林荣呈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光信号调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1 王瑞武 男 博士 研究员 进化生态学与进化博弈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82 聂广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材料 (抗肿瘤纳米药物)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83 黄 勋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84 张 兵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光谱遥感智能观测机理与信息处理模型研究中国科学院
85 张运林 男 博士 研究员 湖泊光学与水色遥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86刘鸿雁 男 博士 教 授 植物地理学 北京大学
87 王 焰 女 博士 研究员 矿床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88 杨 保 男 博士 研究员 古气候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9 阳 坤 男 博士 研究员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能水循环过程及其区域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90 范 可 女 博士 研究员 气候变异及气候预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1 吴龙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植物修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92 李三忠 男 博士 教 授 构造地质学 中国海洋大学
93 黄 方 男 博士 教 授 高温高压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4 曾志刚 男 博士 研究员 海底热液活动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95 王格慧 男 博士 研究员 气溶胶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96 雷久侯 男 博士 教 授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7 韦刚健 男 博士 研究员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98 王彦飞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9 王震宇 男 博士 教 授 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100 李建威 男 博士 教 授 矿床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1 韩贵琳 女 博士 教 授 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
102 郑君瑜 男 博士 教 授 大气污染源与模型的定量不确定性分析华南理工大学
103 童小华 男 博士 教 授 空间数据可信度基础理论 同济大学
104 施 闯 男 博士 教 授 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及其应用 武汉大学
105 韩志武 男 博士 教 授 机械仿生学 吉林大学
106 夏星辉 女 博士 教 授 多泥沙河流的水环境过程和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
107 宇 波 男 博士 教 授 传热传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8 周福宝 男 博士 教 授 矿井瓦斯抽采与安全 中国矿业大学
109 王立忠 男 博士 教 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110 范 峰 男 博士 教 授 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1 钟文琪 男 博士 研究员 气固两相流 东南大学
112 杨 柳 女 博士 教 授 建筑热环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13 金 衍 男 博士 教 授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14 周小平 男 博士 教 授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 重庆大学
115 胡少伟 男 博士 教 授 水工混凝土结构工程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
116 轩福贞 男 博士 教 授 机械结构完整性 华东理工大学
117 曾 嵘 男 博士 教 授 输变电系统长空气间隙放电机理及雷击防护清华大学
118 刘永长 男 博士 教 授 高性能金属材料相变行为、强化机理与组织控制天津大学
119 朱 恂 女 博士 教 授 微流器件内多相反应流传热传质 重庆大学
120 席北斗 男 博士 研究员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1 康重庆 男 博士 教 授 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清华大学
122吴广宁 男 博士 教 授 高速铁路电气绝缘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123 朱利民 男 博士 教 授 数字化制造与数控加工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24 赵玉龙 男 博士 教 授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西安交通大学
125 贾申利男 博士 教 授 开关电器电弧特性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126 肖建庄 男 博士 教 授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127 郑 萍 女 博士 教 授 新型特种电机的理论及工程应用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
128 杨春晖 女 博士 教 授 光电功能晶体生长与应用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29 高彦峰 男 博士 教 授 VO2智能节能材料研究 上海大学
130 徐福建 男 博士 教 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131 孙涛垒 男 博士 教 授 手性高分子生物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
132 曹安源 男 博士 教 授 功能碳纳米材料与应用 北京大学
133 李良彬 男 博士 研究员 同步辐射原位研究高分子加工过程中的物理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34 姜 勇 男 博士 教 授 金属磁性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
135 吕广宏 男 博士 教 授 面向聚变堆应用的高性能金属材料模拟与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6 徐卫林 男 博士 教 授 天然蛋白质纤维与再生 武汉纺织大学
137 杜世萱 女 博士 研究员 低维功能纳米材料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38任文才 男 博士 研究员 二维碳基材料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39 汪的华 男 博士 教 授 高温熔盐中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服役行为 武汉大学
140 李 泓 男 博士 研究员 电池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41 谢志元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高分子光电器件物理与界面工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42 刘文广 男 博士 教 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天津大学
143 李厚强 男 博士 教 授 多媒体编码与检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4 季向阳 男 博士 副教授 视频编码 清华大学
145 李树涛 男 博士 教 授 图像信息获取与处理 湖南大学 中国
146 陈小武 男 博士 教 授 虚拟现实与可视计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7 杨中民 男 博士 教 授 有源多组分玻璃光纤与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
148 闫连山 男 博士 教 授 信息光子与通信 西南交通大学
149 陶小峰 男 博士 教 授 无线组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150 王欣然 男 博士 教 授 低维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南京大学
151 江 涛 男 博士 教 授 复杂无线环境下大规模MIMO通信理论与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152 宋爱国 男 博士 教 授 力触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
153 程建功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传感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54 唐小虎 男 博士 教 授 分布式存储、再生码 西南交通大学
155 张颖伟 女 博士 教 授 数据驱动的过程控制 东北大学
156 陈胜勇 男 博士 教 授 机器视觉与图像理解 浙江工业大学
157 孙希明 男 博士 教 授 切换时滞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158 徐 科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尺寸、高质量氮化镓单晶衬底材料的生长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研究所
159 裴 丽 女 博士 教 授 新型光电子器件 北京交通大学
160 王建民 男 博士 教 授 大规模过程数据管理与挖掘 清华大学
161 王新兵 男 博士 教 授 无线网络资源分配与性能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62 陈恩红 男 博士 教 授 情境数据挖掘及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3 刘允刚 男 博士 教 授 非线性系统与自适应/时变控制 山东大学
164 方勇纯 男 博士 教 授 智能与自主机器人 南开大学
165 张广宇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纳米信息器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66 余建军 男 博士 教 授 超宽带光纤传输系统与网络 复旦大学
167 郑庆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68 赵季中 男 博士 教 授 物联网多维信息智能感知与计算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169 陈煜波 男 博士 教 授 全球互联时代的市场营销与商业创新 清华大学
170 汤 珂 男 博士 副教授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
171 刘 俏 男 博士 教 授 公司金融 北京大学 中国香港
172 耿 涌 男 博士 研究员 资源环境管理及政策分析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73 蒋 炜 男 博士 教 授 质量控制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美国
174 黄 敏 女 博士 教 授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东北大学
175 彭 怡 女 博士 教 授 数据挖掘与多目标决策 电子科技大学
176 李 隽 男 博士 教 授 肿瘤学(肿瘤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
177 招明高 男 博士 教 授 神经药理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78 陈策实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
179 李慧艳 女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免疫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80 刘 争 男 博士 教 授 鼻部炎症性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
181 黄璐琦 男 博士 研究员 中药资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182 龙亚秋 女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83 张 烜 男 博士 教 授 风湿病和临床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84 陈万生 男 博士 教 授 中药药效物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85 杨胜勇 男 博士 教 授 药物设计方法与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 四川大学
186 朱心红 男 博士 教 授 抑郁症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187 张爱华 男 博士 教 授 慢性肾脏病 南京医科大学
188 席建忠 男 博士 教 授 生物芯片 北京大学
189 贾卫华 女 博士 教 授 流行病学 中山大学
190 曹 丰 女 博士 教 授 心肌再生的机制及干预的在体分子影像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91 区景松 男 博士 教 授 循环系统(心胸外科) 中山大学
192 吉训明 男 博士 教 授 缺血性卒中诊治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193 赵维莅 女 博士 主任医师 淋巴细胞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
194 屈卫东 男 博士 教 授 饮用水与健康 复旦大学
195 马 雄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非病毒性肝病免疫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196 郭非凡 女 博士 研究员 内分泌系统/代谢和营养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97 王雪梅 女 博士 教 授 纳米医学 东南大学
198 季红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呼吸系统肿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99 邓红雨 女 博士 研究员 肿瘤病毒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 郝海平 男 博士 教 授 中药体内过程与机理 中国药科大学[5] 
(中国科技网)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青年 科学人物 基金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