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中国历史政权)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0:32
编辑 锁定
同义词 (武周)一般指武周(中国历史政权)
周朝(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国号“周”,又因皇室姓武而被称为“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普遍承认的女皇,前后正式掌权23年,她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1]  。684年九月,太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改东都洛阳神都,由太后临朝改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把睿宗改为皇嗣,赐姓武。于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史称武周。[2]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洛阳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
武则天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户口数由652年的380万户,增长到705年武则天退位时的615万户。武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号称“君子满朝”的娄师德以及狄仁杰,“开元贤相”姚崇宋璟均在其列。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历史学家郭沫若给予武周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 
中文名称
周朝
英文名称
The Zhou Dynasty
简    称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神都洛阳
主要城市
汴州并州扬州成都幽州睢阳
官方语言
汉语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
武曌(武则天)
人口数量
6000万
主要民族
汉族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
国土面积
691万平方公里[4] 
存在时间
690-705
别    称
武周

武周国号

编辑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登基大典神都洛阳隆重举行。武则天“革唐命”,定国号为周,有两种说法:[5-6] 
其一是,据《姓纂》记载,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7]  。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而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5] 
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唐人看来,惟周、汉两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汉法,武则天却认为应承周,所以以“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她要承周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8]  。被中国古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复周礼”,因此,武则天以“周”为国号就是在实践孔子的遗志。武则天甚至在称帝之前曾经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造明堂,前后两次在洛阳兴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朝礼制的姿态。[5] 

武周历史

编辑

武周登基准备

自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作为新帝生母的武后被尊为皇太后。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此后武太后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幽皇帝于别宫,自操政柄,渐有代唐称帝自立之心。
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唐宗室琅琊王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越王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武则天趁机利用酷吏大诛李唐宗室子孙与唐室旧臣,余者悉流岭南。之后自号“圣母神皇”,改名武曌,又借佛教《大云经》大造女主当主天下的舆论。自此,武太后的称帝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武周武周代唐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做完了一系列称帝准备的武后登上承天门楼,废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史称武周。追上武氏列祖帝后之号,立武氏七庙于洛阳,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为王。武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杰出女皇帝。由于武氏死后的谥号中有「则天」二字,所以近代学者多称她为「武则天」。

武周定都洛阳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应天门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应天门
武则天在称帝建立武周前,就在考虑定都城何处,因为这对即将建立的政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她为定都洛阳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5]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临朝称制的武则天为了提高洛阳的地位,改东都为神都,改洛阳宫为“太初宫”。批准武承嗣的请求,追封武氏祖先为王。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又以薛怀义为使,毁乾元殿明堂。明堂相传为周公所创,系帝王布政、祭祀、大享、朝会之室,但明堂没有具体的标准,历代帝王、学者对明堂都莫衷一是。高宗时期,虽两次发动“群儒”议明堂制度,但“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武则天则继承高宗遗志,毁乾元殿以造明堂,表示她将在这里祭祀天地、供奉祖先、发号施令、长期执政。[5] 
武则天还为定都洛阳大造舆论。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
武则天改乾元殿为明堂 武则天改乾元殿为明堂
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 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大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曌”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登基称帝,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5-6] 
众所周知,建立七庙是古代天子的特权;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典、赏赐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徙民实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这一切都表明武则天定都洛阳是早有准备的。
至于以洛阳为都,并不是像封建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怕王皇后萧淑妃披发沥血的灵魂,不敢回长安;事实上,武则天于长安元年(701年)曾返长安,且住了两年,故仅以王、萧二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也不是像今人岑仲勉先生所说的那样“无非为其曾在长安出家,避洛以纵情荒淫起见”。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武则天之定都洛阳不单是王、萧二人之死或避洛的纵情荒淫之因,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洛阳有利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
武则天之所以以洛阳为首都,主要是由于洛阳具有作为都城的条件,而且已被经营为有利于武周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首先,从政治上来说,武则天要改唐为“周”,建立新王朝,需要有一个首都作为根据地,作为她的后盾,无疑,洛阳是最令她满意的地方。再之,自唐高宗始二人驻跸洛阳的时间,累计达十余年,而武则天住洛阳的时间则更长,达三、四十年在此期间,武则天一直参与朝政,已经培养了相当的势力。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权独揽,对洛阳更加苦心经营。到易唐为周前夕,洛阳已成为号令所出的政治中心,租赋所集的经济中心,精兵拱卫的军事中心和文人所趋、符瑞所出的文化思想中心,是她的政治大本营。因此,她不能舍洛阳而趋长安。对她而言,以洛阳为都城是最恰当的。[5] 
其次,就经济因素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秦汉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中国的经济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向东、向南发展的趋势,这样偏西一隅的长安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洛阳所取代。况且洛阳所处的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为伊、洛、河、济交汇处,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前,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加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都体现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反之,关中地区的优势与重要性逐渐下降。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大不如以前。关中在遭受了几次战乱的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之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泾、渭、北洛等河含沙量大大增加,河水灌溉能力减弱,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却增加了。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 1/4。
二是人口不断加剧,使土地失去了可负荷能力,导致地狭人稠、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硙,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高宗后期就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再次,洛阳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它左据城皋,右阻渑池,前临嵩山,后界大河,是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令,困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时人陈子昂亦说,洛阳地区“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陈建《建都论》云: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惟洛阳三善咸备。隋炀帝幸洛阳诏亦云:“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自古帝王,何尝不留意”。
就地理位置而言,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就地理形势而言,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这种“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明堂及天堂 明堂及天堂
最后,洛阳城的建城理念也深为武则天所喜爱。今天,我们若以洛河为东西轴线,分布洛南和洛北两个城区,正好与隋唐洛阳城的布局一致,只不过古人提出了一个更浪漫的城市建设理念,这就是“洛水贯都”。“洛水贯都”的建城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走向,是拿洛水比作天上的银河,而把棋盘似的里坊比作天空的星辰。它寓意“有河汉之象”。“河汉”就是天际的银河。隋唐两代在建设洛阳城的时候,都把皇城规划为以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的格局,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去对应《论语》中的一句话。《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即北极星。天上的众星拱卫着北斗,地上的皇城街区和里坊,拱卫着中央行署,这天上人间的的两组对应景观,真可谓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最和谐的乐章,这就更有了“天地之所合”的意兆,昭示在洛阳执政的皇帝,将以德为政,赢得天下百姓拥戴。此外,在隋唐洛阳城的构件中,深深融入了“天”的元素,城的最南头是天阙(龙门)。然后沿着南北中轴线,贯通南北的这是定鼎门街,叫“天街”。下来依次是天门(定鼎门)、天宫寺、天汉(洛水)、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如此以“天”的强烈意识作为规划的主导思想,寓意这座城市如同人间天堂一般,是圣城,是圣地,最符合女皇的天子身份和她独特的魅力。也正是洛阳城具有这样独特的建城理念和“天地之所合”的意兆,使得武则天更为喜欢它,推崇它。

武周武周之治

太初宫 太初宫
武则天善于治国,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并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国家在其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极其重要的基础,史称武周之治。武则天日渐衰老,虽然将唐睿宗李旦改姓武,为皇嗣,但朝臣大多倾向由当初被废为庐陵王的唐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谏言“那有侄儿替姑母立庙”后,下旨接庐陵王回朝。女皇晚年希望庐陵王李显改“武”姓以继帝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5] 
在武则天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里,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并且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打击北魏以来的世家势力;对外战争巩固并拓展了国家的版图;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但武则天任用酷吏,在后世经常受到传统史学家的批评。武则天又设北门学士,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则天对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

武周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正月,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张柬之、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崔玄暐、联合禁军军官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等以兵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下台,奉皇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尊武皇为则天大圣皇帝,是为神龙政变。二月,复国号为唐,一应典制,悉复唐永淳前旧,武周灭亡。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洛阳上阳宫内去世。但武氏家族并没有就此退出当时政治权力的核心层。则天之侄武三思联合中宗、韦后剪除了复唐首勋的五王,与韦后、安乐公主等扰乱朝政,其势拟于武后之时。神龙三年(707),死于太子重俊发动的兵变。之后武氏家族群龙无首,附于韦氏集团。唐隆元年(710)六月,在唐隆之变中与韦氏一同覆灭。[5] 
武则天在位凡十五年。如果从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代高宗执政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四十五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称帝的唯一女皇帝[5] 

武周政治

编辑

武周纳谏

武则天 武则天
善于纳谏,是封建统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密计者投之”[9]  。铜匦设在朝堂上,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10]  。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兹举数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11]  《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好面引廷争,太后每曲意从之。”[12]  长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12]  长安元年,武邑(今属河北)人苏安恒上疏劝说太后“何不禅位东宫?”并将武氏诸王“黜为公侯”。“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12]  。长安二年五月,“苏安恒复上书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13]  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居。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之陵?臣以为天心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必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14]  “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足矣。臣闻右监门卫长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耻,求为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15]  长安二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太后乃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俊臣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14]  长寿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尚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16]  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17]  从以上事例中,可见武则天的勇于纳谏,善于纳谏,比起唐太宗并不逊色。虽然有人在谏诤中直言不讳,触犯她的隐私,或是劝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后议论她的缺点;但她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还受到奖赏,比如在谏诤中涉及她个人私生活的朱敬则就得到赏赐,后来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时她对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放纵酷吏滥杀无辜等缺点并不完全回护,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周吏治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18]  ,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如宰相李迥秀“颇受贿赂,监察御史马怀素弹奏之,迥秀贬庐州刺史”[19]  ;又如宰相苏味道“谒归葬其父,制州县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之,左迁坊州刺史”[19]  。武则天所亲信的酷吏来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狱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20]  。另一亲信酷吏索元礼“以苛猛,复受赇,后厌众望,收下吏,..死狱中”[18]  。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是非常赏识的,一一加以重用。例如:“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病之,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猗氏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以事;嘉贞为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循宪还,见太后,太后善其奏。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耶?’因召嘉贞,入见内殿,与语,大悦,拜为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赏其得人也。”[21]  张嘉贞后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曰:‘自卿改官以来,闻令史设斋自庆,此欲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22]  武后晚年,崔玄被擢升为宰相。
“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郎。”[23]  姚元崇后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太后命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郎者,韦嗣立荐广武(今甘肃永登东南)令岑羲曰:‘但恨其伯父长倩为累。’[24]  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遂拜天官员外郎。”[25]  岑羲在睿宗时官至宰相。

武周用人

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25]  [26]  第四,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武周科举

唐朝初年,汉魏以来兴起的士族门阀制度逐渐由盛而衰。以王、谢为首的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已经销声匿迹,只有以北方的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以北周时代八柱国家为首的关陇士族,还保有一定的势力和社会地位。由于隋、唐皇室出自关陇集团,关陇士族依然保持较多的特权和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据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新形势,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门第高低,主要是打击山东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较高的功臣升为高级士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令中就强调“武氏门着勋庸,地华缨黻”[25]  。然而这些由皇朝钦赐的新士族却得不到旧士族的承认。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新士族还是门第卑贱的庶族。当唐高宗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时,顾命大臣关陇士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同山东士族官僚褚遂良极力反对。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欲易皇后,伏请妙选天下令族,何必武氏?”[27]  徐敬业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8]  就是沿袭这种说法。武后对这些旧门阀士族十分痛恨,册立不久,立即诛杀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高宗死后,武后废黜其子中宗为庐陵王,宠信武氏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28]  。光宅元年(684),徐敬业等起兵扬州,以“匡复庐陵王”为辞攻下扬州各州郡。
镇压了徐敬业的反对势力之后,武则天就继续把打击方向直指唐室诸王。“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29]  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诸王听说太后图谋杀尽诸王,密谋起兵,约定同时发动,不料事机泄漏,越王李贞在豫州、琅邪王李冲在博州提前起兵,其他诸王因未响应,不久就失败了。武则天任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用密告、罗织方式对反对势力大肆镇压,“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26]  。从此,显要地位的关陇士族受到沉重打击而失势了。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30]  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31]  ,准许官吏、百姓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32]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33]  ;另外,长安二年(702),还“初设武举”,
扩大了选官范围。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34]  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35]  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了。

武周经济

编辑
武则天号称天后时,建言十二事,作为施政纲领:“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1]  其中前五条都是关于提倡农业、减免赋役、与民休息的内容,把它放在施政纲领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诏加以施行。为贯彻诏命,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11]  。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还延揽着名农学家们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全国,作为务农的依据。
武则天在贞观年间国势强盛的基础上,能够继续推行前朝促进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的政策。如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在河西地区的各州县以及西域地区大兴屯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巩固;并派遣裴行俭、王孝杰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贵族对河西地区和西域地区的侵扰,恢复了安西四镇(于阗、龟兹、焉耆、疏勒),使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还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贵族对北方地区的侵扰,保障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东北边境的安定,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以户口增殖为例,唐高祖武德年间,经过隋末唐初长期混战之后,全国户口仅有二百余万户,贞观初年增至三百万左右,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三百八十万户,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全国人口上升至六百一十五万户,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五十年间增长了二百余万户之多。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新旧《唐书》把武则天称帝视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僭于上而治于下”[36]  ,“泛延谠议,时礼正人”[37]  ,无法否认武则天的治绩。

武周文化

编辑

武周《罗织经》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武周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着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武周人物

编辑
说到盛唐时期的标志性人物,蒙曼说,大唐盛世的标志性人物,不是唐太宗,也不是唐玄宗,而是武则天。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唐太宗虽然政治清明,文治武功都十分杰出,可是朝廷太穷,皇室、朝臣和百姓日子都过得十分清苦。蒙曼举例说,唐太宗和太子李治在一起吃饭,当看到儿子要把羊肉上的油脂扔掉时,唐太宗的眼里流露出了鹰一样的凶光,世人都说唐太宗简朴,其实是国家贫穷的缘故,皇室如此,百姓的日子当是更加难熬。盛世应该和富裕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唐太宗不能作为大唐盛世的标志性人物。
唐玄宗也不能作为盛世的代表,他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让中国古代文明达到了顶峰,可是唐玄宗的明君作为有始无终,在他治理国家的后期,唐朝由盛而衰。
但武则天与他们二人不同,武则天顺应了时代变革的大势,她一手拉住皇帝,一手拉住平民官员,那个时代是贵族没落、皇权和平民都在崛起的时代,她完善了科举制度,她首次应用殿试,在人才选拔上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她作到了对知识分子最大的动员,她执行的人才政策,在武周时期有用,在以后的时代依然发挥作用,像唐玄宗统治初期的几个名相,都是武则天选拔出来的人才。对于普通百姓的流动,她采取自由政策,百姓的自由流动极大地释放出了一个国家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些无人否认的历史功绩,让她在身后依然享有后人的尊崇,并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

武周建筑

编辑

武周武周宫殿

万象神宫-明堂 万象神宫-明堂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5] 
唐明堂乐章记载万象神宫记载,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明堂为武则天垂拱四年(668年)在乾元殿旧址上建造。据文献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为多边形,圆顶。有上中下三层,古人认为明堂可以上通天象,所以“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上层为圆盖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夹纻漆瓦。明堂有上下贯通的巨木中桩,作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干。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反映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武则天时的一些宏伟建筑物先后被毁掉。开元二十七年毁明堂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次年又改新殿为乾元殿。
1986年发掘的武则天明堂遗址,在遗址中心夯土基址中心部位,发现有一圆形大柱坑,口部直径9.8米,深4.06米。坑底为四块方形大青石拼成的巨型柱础。武则天执政期间,为她正式登基称帝作准备,决定建造明堂,遂令沙门薛怀义负责主持此项工程,于垂拱三年(687年)春至四年(688年)正月,近一年的时间在东都洛阳宫城内建起了号称“万象神宫”的明堂。明堂的建造,标新立异,与汉以来在都城南郊高置的礼制性建筑不同,而是按周朝制度,“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6] 

武周神都洛阳城

神都 神都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
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宿羽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苑。洛阳城的建设也进入了她辉煌灿烂的时代。神都洛阳增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物,如宫城里的万象神宫、天堂,端门外的天枢,则天门及阙等。为自己帝位的巩固,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此外,武则天迁十万户居民入洛阳,使洛阳人口超过百万;疏通城内水上交通,大力发展商业等举措对洛阳成为当时亚洲的第一大都市、国际贸易城和“丝绸之路”的东起点。
天阙:即龙门“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街:即“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桥”,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
天枢:立于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余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 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名,晚唐五代时期称“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李世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双向三出阙,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是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考古发掘,“应天门”形制为北京故宫宫城正门“午门”之最初原型。
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礼制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礼佛堂“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筑。

武周重要事件

编辑
67岁,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5] 
69岁,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帅军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73岁,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山
74岁,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75岁,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复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79岁,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82岁,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共在位16年。

武周酷吏

编辑

武周来俊臣

来俊臣(651—697),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武周时期最着名的酷吏。历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喜酷刑,擅逼供。在任期间,前后所破千余家,冤死者众。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迁升洛阳令、司农少卿。万岁通天二年,因得罪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被诛。
来俊臣是一个代表性的病例—一个完美地体现了“正邪两赋”理论的典型病例。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雨村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方,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这就是着名的“正邪两赋”论。
了满足事业的需要,来俊臣可谓绞尽脑汁,体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他发明的刑具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譬如他发明了一种叫做“突地吼”的刑具。凡是被上了这种“突地吼”枷的,都要在地上不停地转圈。于是,受刑的人先是上吐下泻,接着四肢瘫软,如果还不认罪,那就继续转下去,直到受刑的人晕倒为止。不论怎么说,“突地吼”还算比较“温柔”的刑具,“铁圈笼头”就没有这么“体贴”了。顾名思义,铁圈笼头是用粗铁丝做成的圈。这种刑具的独到之处是,每当审讯犯人时,就将铁圈套在犯人的头上,如果犯人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罪行还好,否则,来俊臣就指示手下往铁圈里加木楔,很多人因此脑浆迸裂。来俊臣的刑具就是这样“别出心裁”,让人不寒而栗。
来俊臣还善于运用心理战术,在审讯囚犯之前,他的习惯动作是将所有的刑具撂出来,先向囚犯展示一番。据说,大多数囚犯见到刑具即已魂飞魄散,为了躲避酷刑,只好一切都顺着来俊臣的意思来说。
大将军张虔勖、范云仙等都被来俊臣审讯过。在洛阳州官署里,张虔勖等不堪忍受痛苦,自诉对国家有功,来俊臣就命令卫士把他乱刀砍死。范云仙更是不识好歹,在被审讯时也是历数自己一生伺奉先朝的丰功伟绩,声言自己遭遇司法不公,来俊臣就下令割去了他的舌头。

武周周兴

请君入瓮:语出唐·张鷟《朝野佥载》(《太平广记·一二一·周兴》引):“(来俊臣)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
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来俊臣还治周兴:事见《新唐书·酷吏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武周民族

编辑
西边与北边吐善、突厥出兵侵扰,无力抗击,故安西四镇失守。武则天在整顿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她与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38] 
武则天的边疆政策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坚决反对各民族之间的侵扰。在武则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长寿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降;三月初五,天竺国遣使朝贡;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请归降;六月,别部酋长咎捶率羌蛮8000余人归降。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归降[38] 
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周王朝对外战争的目标主要是北方的契丹与突厥。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13天后,武则天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军征讨,八月二十八日战于峡石谷,唐军大败。继而叛军又设计伏击,唐军全军覆灭。武则天再次发兵征讨,九月,在唐军与突厥兵的共同打击下,李尽忠兵败身亡。孙万荣收拾余众,军势复振,多次侵扰州县。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则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军征讨,五月初八,又派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军20万征讨,终于在六月三十日讨平契丹,斩杀孙万荣。长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则天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硖口设和仁城,北境碛口设白亭军,控其要冲,拓宽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扰。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积军粮可支数十年。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安定了北部边境[38] 
武周时期与周边各国的局部小战争,时起时伏,以武周胜利为多。武则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疆域的辽阔,国家的强盛[38] 

武周评价

编辑
对于这段时期治绩一直深富争议。否定武则天的人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唐王朝出现了全面的倒退,他们把唐朝前期历史的发展比作是马蹄形,说武则天统治时期处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低谷。肯定武则天的人则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是唐王朝发展的重要阶段,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双怀。比较原始史料,可以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发生的种种政治斗争并未祸及一般平民,始终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争斗,因而保证了唐王朝的生产和社会发展。[5] 
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亿万计,府藏为之耗竭”;“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39]  ;又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39]  她宠信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等小人,朝廷政治也逐渐腐败下去。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崔玄等联络文武官员多人率领禁军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上太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这年十一月,太后病逝,终年八十二岁,与高宗合葬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追号“则天皇后”,后代沿用了这一称号[40]  。武则天除治理政事外,还爱好文学、书法。《旧唐书》称其“着有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阁”。宋人《宣和书谱》称:“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王方庆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骎骎稍能,有丈夫胜气。”传世书迹有《荐福寺题额》、《崇福寺题额》、《周升仙太子碑》等。《宣和书谱》又称宋时御府藏有武后《夜宴诗》。可惜这些墨迹大都散失了。
亦有人认为,武周的发展能承接贞观的强盛,为其后的开元之治建立强大而又稳固的基础,实在功不可没。武周政权采用唐朝的以故手法统治,实质只是改朝换名,对唐的及后发展利多于弊。

武周年号

编辑
武周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3年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692年四月—九月
6个月
用子正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694年五月—十二月
8个月
用子正
695年正月—九月
9个月
用子正
695年九月—十一月
3个月
用子正
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4个月
用子正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2年
用子正
697年九月—十二月
4个月
用子正
698年—700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2年
元年十月复寅正
701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701年十月—704年
4年

  
705年—707年九月
3年
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

武周帝王世系

编辑
周睿祖/皇帝姬武(周平王少子,武则天的40代高祖
武念北魏归义候)
武洽(北魏晋阳公)
武神龟(北魏祭酒
周严祖/成皇帝武克已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
周肃祖/章敬皇帝武居常北齐镇远将军
周烈祖/浑元昭安皇帝武俭北周永昌王洛议参将)
周显祖/立极文穆皇帝武华隋朝东都丞)
周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士彠(一作武士彟武华第四子,唐朝光禄大夫、太原郡公、应国公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
  • 2.    杨国安、王前进.诗说中国五千年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6:第36页
  • 3.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一代女皇武则天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5-01-14]
  • 4.    注:根据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长寿元年(692年)大周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为691万平方公里。
  • 5.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讲历史[引用日期2016-03-4]
  • 6.    武则天几岁登基 女皇武则天如何整治后宫女人?  .讲历史[引用日期2016-03-4]
  • 7.    《姓纂》:“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 8.    武则天为何以“周”为国号  .人民教育网[引用日期2014-08-24]
  • 9.    《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
  • 10.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
  • 11.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诫励风俗敕》。
  • 12.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则天后久视元年、长安元年
  • 13.    高宗时追尊唐高祖为神尧皇帝,唐太宗为文武圣皇帝。
  • 14.    《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
  • 15.    《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
  • 16.    圣神皇指武则天。
  • 17.    《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
  • 18.    《新唐书》卷二零九《索元礼传》。
  • 19.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
  • 20.    《新唐书》卷二零九《来俊臣传》。
  • 21.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则天后长安二年。
  • 22.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则天后长安元年。
  • 23.    《资治通鉴》卷二零五,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
  • 24.    岑长倩,武周时宰相,酷吏诬其谋反,被诛杀。
  • 25.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则天后长安四年。
  • 26.    《资治通鉴》卷二零五,则天后长寿元年。
  • 27.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28.    《资治通鉴》卷二零三,则天后光宅元年。
  • 29.    《资治通鉴》卷二零三,则天后垂拱二年。
  • 30.     《大唐新语》卷八《文学》。
  • 31.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
  • 32.    据徐松《登科记考》:贞观二十三年中录取进士为二百零五人,武则天执政的五十余年共录取进士一千余人。
  • 33.    《资治通鉴》卷二零四,则天后天授元年。
  • 34.    《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永徽六年。
  • 35.    《新唐书》卷九五《高俭传》。
  • 36.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
  • 37.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
  • 38.    武则天登基称帝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8-24]
  • 39.    《资治通鉴》卷二零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
  • 40.    《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
词条标签:
洛阳 武则天 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