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唐高祖一般指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政治人物
,
君主
,
中国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1]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本 名
- 李渊
- 字 号
- 字叔德
- 所处时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长安[3]
- 出生时间
- 566年
- 去世时间
- 635年6月25日
- 主要成就
- 晋阳起兵、建立唐朝,抗击东突厥
- 年 号
- 武德
- 庙 号
- 高祖
- 谥 号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陵 寝
- 献陵
李渊人物生平
编辑李渊家世背景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8]
李渊隋朝刺史
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9]
李渊戎马生涯
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自保。[10]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突厥。[11]
李渊镇守太原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14]
李渊太原起兵
参见词条:晋阳起兵
|
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16]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农历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17]
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数千人。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农历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六月,又遣二子李建成、李世民率军攻杀拒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
李渊入定关中
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19-20]
李渊登基为帝
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农历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同年农历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21]
李渊扫除群雄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李元吉、裴寂等败逃。后李世民出讨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刘武周势力。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不久被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620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621年),在武牢关一战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促使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斩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唐军又消灭了江南的辅公祏势力,终于一统天下。[22-23]
李渊禅让退位
参见词条:玄武门之变
|
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李渊因病去世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27]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李渊为政举措
编辑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李渊政治
政治体制方面,李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发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说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吏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中书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是决策机关。门下省则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不合适的驳回修改。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职责是监督、弹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权机构基本是两级,即州和县。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县,考核官员政绩,还负责举荐人才。县令要负责一县的各种事务,官很小,却是最繁忙的官员。
李渊军事
制度
唐朝军事制度为府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这种制度创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时期,经过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进军长安的途中,李渊就逐步将手下军队纳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将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出征。农闲时由兵府负责操练,提高战斗力。在隋文帝时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府兵的重要职责是轮流到京师或者边塞服役,叫做“番上”,战时则出征御敌。在服役期间,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调,但不论“番上”还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粮食等都要由自己负责筹备。府兵制从根本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它不但能扩大兵源,也能保证战斗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骑兵来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组成,平时没有什么军事训练,所以,在和训练有素的内地军队的较量中,虽然他们总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战斗力却很弱,经常打败仗。
对外战争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
李渊经济
唐朝赋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顷,包括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对于贵族田地也有限制: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从一百顷到五顷不等。在职的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授田数从三十顷到二顷不等。此外,各级的官员还有职分田,用地租补充,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均田制对土地的买卖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买卖,百姓在贫穷无法办理丧事时可以卖永业田,从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迁时也可以出卖永业田。
唐高祖李渊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这是租;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是调;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为每天绢三尺,这是庸。假如官府额外加了役期,加够15天则免调,加30天免租调。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调制与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条件放宽了很多,更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李渊文化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文化贡献方面,李渊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这是一部类编图书,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种,为后人保存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李渊还下诏开始修订各朝历史。
李渊宗教
李渊对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邺人傅奕。李渊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时和傅奕结识,李渊建立唐朝后任命他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请求灭佛,认为佛教宣传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佛教却与此背道而驰。但李渊最后没有采取措施实施傅奕的灭佛思想。
李渊历史评价
编辑《旧唐书》:“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洎讴谣允属,揖让受终,刑名大刬于烦苛,爵位不逾于珝轴。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人怀汉道之宽平,不责高皇之慢骂。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寂则曲恩太过。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哉!”
《新唐书》赞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自夏后氏以来,始传以世,而有贤有不肖,故其为世,数亦或短或长。论者乃谓周自后稷至于文、武,积功累仁,其来也远,故其为世尤长。然考于《世本》,夏、商、周皆出于黄帝,夏自鲧以前,商自契至于成汤,其间寂寥无闻,与周之兴异矣。而汉亦起于亭长叛亡之徒。及其兴也,有天下皆数百年而后已。由是言之,天命岂易知哉!然考其终始治乱,顾其功德有厚薄与其制度纪纲所以维持者何如,而其后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坏乱,或渐以陵迟,或能振而复起,或遂至于不可支持,虽各因其势,然有德则兴,无德则绝,岂非所谓天命者常不显其符,而俾有国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际,世虽贵矣,然乌有所谓积功累仁之渐,而高祖之兴,亦何异因时而特起者欤?虽其有治有乱,或绝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几三百,可谓盛哉!岂非人厌隋乱而蒙德泽,继以太宗之治,制度纪纲之法,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30]
苏辙:“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31]
张燧:“古今杀降之甚者,莫甚于唐高,而项羽、白起弗与焉。薛仁杲降则杀之,王仁本降则杀之,萧铣降则又杀之,其他盖不胜数也。或谓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尝杀颉利也。独当时何无一言救止 岂其力不能得之,文静之死,而无及于数子耶!”[32]
毛泽东:“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33]
《剑桥中国隋唐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34]
李渊相关争议
编辑李渊反隋争议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两个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渊。
一、李世民首谋论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资治通鉴》记载: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12]
《旧唐书·裴寂传》是另外的一种记载:大业中,历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高祖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见其欢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许诺。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从寂饮,酒酣,寂白状曰……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35]
二、李渊主谋论
李渊生日争议
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丁酉(儒略历12月21日,格里历12月23日)生于长安。[37]
李渊出生地争议
李渊陵墓
编辑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的陵寝。李渊死后,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
李渊轶闻故事
编辑唐公阿婆
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窦氏的聪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炀帝看到李渊的脸上皱纹多,便戏称李渊是“阿婆”,李渊回了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贺喜道:“这是吉兆啊,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39]
李渊家族成员
编辑李渊家世
高祖父
李熙,北魏时金门镇将。唐朝时追谥宣皇帝。
祖母
张氏。
曾祖父
曾祖母
贾氏。
祖父
父亲
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唐朝时追谥元皇帝,庙号世祖。
李渊后妃
皇后
- 窦皇后
妃嫔
- 莫嫔
- 孙嫔
- 崔嫔
- 杨嫔,杨素女[40]
- 小杨嫔
- 郭婕妤
- 刘婕妤
- 杨美人
- 鲁才人
- 张宝林
- 柳宝林
- 张氏
李渊子女
子
- 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
- 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
- 卫怀王李玄霸(母窦皇后)
- 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后)
- 楚哀王李智云(母万贵妃)
- 荆王李元景(母莫嫔)
- 汉王李元昌(母孙嫔)
-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 周王李元方(母张婕妤)
- 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
- 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
- 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
- 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
- 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
- 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
- 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
- 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
- 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
- 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
- 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
- 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
- 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
女
李渊共有19位女儿:
- 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 万春公主(先封为万春公主,后来改封长沙公主,下嫁豆卢怀让)
- 房陵公主(先封为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又嫁贺兰僧伽)
- 淮南公主(李澄霞,下嫁封道言)
-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 临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 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李渊影视形象
编辑年份 | 电视剧/电影 | 饰演者 |
---|---|---|
1982 | 《秦王李世民》 | 张名煜 |
1984 | 《决战玄武门》 | 张英才 |
1987 | 《大运河》 | 刘兆铭 |
1993 | 《唐太宗李世民》 | 周绍栋 |
1994 | 《天师钟馗》 | 黄世南 |
1996 | 《隋唐演义》 | 王文有 |
1996 | 《隋唐群英会》 | 黎汉持 |
2000 | 《乱世桃花》 | 鲍国安 |
2003 | 《隋唐英雄传》 | 杜志国 |
2004 | 《大唐双龙传》 | 刘江 |
2005 | 《秦王李世民》 | 岳跃利 |
2006 | 《贞观之治》 | 马精武 |
2009 | 《开创盛世》 | 刘文治 |
2012 | 《隋唐英雄》 | |
2013 | 《隋唐演义》 | 寇振海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李世民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2015-04-15]
- 2. 唐高祖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1-19]
- 3.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
- 4. 《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高祖......陇西成纪人也。
- 5.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高祖......其先陇西狄道人
- 6. 《新唐书》: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中,赠司空。仪凤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讳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宁。
- 7. 《新唐书》: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
- 8. 《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 9. 《旧唐书》: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 10. 《旧唐书》: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 11. 《新唐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 1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1-20]
- 13. 《新唐书》: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
- 14. 《新唐书》: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
- 15. 李渊半身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
- 16. 《新唐书》: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 17. 《新唐书》: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
- 18. 李渊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
- 19. 《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六月己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癸亥,遥尊隋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为皇帝......隋帝授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下教曰令,视事于虔化门。十二月癸未,隋帝赠唐襄公为景王;仁公为元王;夫人窦氏为唐国妃,谥曰穆。以建成为唐国世子;世民为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丞相府置长史、司录以下官。赵郡公孝恭徇山南。
- 20. 晋阳起兵 .中国历史网[引用日期2014-01-20]
- 21.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三月丙辰,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隋太上皇于江都宫,立秦王浩为帝,自称大丞相。徙封太宗为赵国公。戊辰,隋帝进高祖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唐国置丞相以下,立皇高祖已下四庙于长安通义里第。主 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颁银菟符于诸郡。戊戌,世子建成及太宗自东都班师。五月乙巳,天子诏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王后、王女爵命之号,一遵旧典。戊午,隋帝诏曰:......甲子,高祖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命刑部尚书萧造兼太尉,告于南郊,大赦天下,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立世子建成为后太子。封太宗为秦王,齐国公元吉为齐王。
- 22. 《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癸未,薛举寇泾州,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为司马……七月壬子,刘文静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乙卯,郭子和降。庚申,废隋离宫……壬午,李轨降……己丑,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以讨薛仁杲……甲寅,秦州总管窦轨及薛仁杲战,败绩。辛未,宇文化及杀秦王浩,自称皇帝。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己卯,李密降。壬午,朱粲陷邓州,刺史吕子臧死之。乙酉,邵江海降……十一月,窦建德败王须拔于幽州,须拔亡入于突厥。乙巳,凉王李轨反……己酉,秦王世民败薛仁杲,执之。癸丑,行军总管赵慈景攻蒲州,隋刺史尧君素拒战,执慈景。癸亥,秦王世民俘薛仁杲以献……辛已,郑元及朱粲战于商州,败之……甲寅,秦王世民及宋金刚战于雀鼠谷,败之。辛酉,王世充陷邓州,总管雷四郎死之。壬戌,秦王世民及刘武周战于洺州,败之,武周亡入于突厥。克并州。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县。六月丙申,赦晋、隰、潞、并四州……七月壬戌,秦王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丙戌,梁师都导突厥、稽胡寇边,行军总管段德操败之。八月庚子,虑囚。甲辰,时德睿降。九月癸酉,田瓒降。己丑,给复陕、鼎、熊、谷四州二年。十月戊申,高开道降。己酉,杨仲达降。己未,有星陨于东都。十二月己酉,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反。知 四年四年正月辛巳,皇太子伐稽胡。……五月壬戌,秦王世民败窦建德于虎牢,执之。乙丑,赦山东为建德所诖误者。戊辰,王世充降。庚午,周法明降。六月庚寅,赦河南为王世充所诖误者。戊戌,蒋善合降。庚子,营州人石世则执其总管晋文衍,叛附于靺鞨。乙卯,臧君相降。七月甲子,秦王世民俘王世充以献。丙寅,窦建德伏诛……十月己丑,秦王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齐王元吉为司空。庚寅,刘黑闼陷瀛州,执刺史卢士睿,又陷观州。……丁卯,秦王世民、齐王元吉讨黑闼。……丁未,秦王世民及刘黑闼战于洺水,败之,黑闼亡入于突厥……乙卯,突厥寇边。庚申,皇太子出豳州道,秦王世民出秦州道,以御突厥。己巳,吐谷浑陷洮州。并州总管、襄邑郡王神符及突厥战于汾东,败之。戊寅,突厥陷大震关……二月,刘黑闼伏诛。
- 23. 李渊 .中国甘肃网[引用日期2014-01-21]
- 24. 《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 25.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
- 26. 《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 27. 《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
- 28. 《旧唐书》: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知 堑睿贞观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顾谓长孙无忌曰:“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无忌上千万岁寿。高祖大悦,以酒赐太宗。太宗又奉觞上寿,流涕而言曰:“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于是太宗与文德皇后互进御膳,并上服御衣物,一同家人常礼。是岁,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奉觞上寿曰:“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佑,时和岁阜,被发左衽,并为臣妾。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高祖大悦,群臣皆呼万岁,极夜方罢。斋 帝宜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渐,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是日,崩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庚寅,葬于献陵。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29. 旧唐书 本纪第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2-010-3]
- 30. 新唐书 本纪第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2-010-3]
- 31. 《栾城集·卷五十》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6-8]
- 32. 千百年眼卷七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1-18]
- 33. 毛泽东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17页)〔解析〕
- 34. 玄武门之变和内禅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1-18]
- 35. 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05-01:2289
- 36. 《孟宪实讲唐史》3晋阳起兵:“无论从政治影响、军事经验、经济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来比较,李世民都无法与李渊相提并论。即便是有人愿意结交李世民,也是因为看重了李世民背后的李渊。李世民要结交那些非法的豪杰大侠,没有背后李渊的政治经济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是,以李渊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最高权力。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当然是李渊,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而已。因为父子关系,李渊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并且承担某些具体任务。但是,只有李渊才是主谋,这个地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 37. 册府元龟帝王部·总序·帝系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1-21]
- 38. 张振龙.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西安:西安文理学院,2003-12:唐高祖李渊生地考
- 39. 唐高祖 .中国文化网[引用日期2014-01-21]
- 40. 《江国太妃杨氏墓志铭》:“考素周开府仪同大将军安成县公楚州总管隋御史大夫纳言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郢楚越三国公赠光禄大夫太尉弘农等十郡太守谥曰景武。”
- 4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第八》
- 42. 《册府元龟》卷九百三十三◎总录部·诬构:简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东夫人,坐与仪父通,元超长流巂州,薛氏削邑号,幽于静安宫。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