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盖苏文(历史人物)一般指渊盖苏文(高句丽军事统帅)
政治人物
,
将领
,
外国
,
人物
- 中文名
- 渊盖苏文
- 外文名
- yuan gaisuwen
- 别 名
- 渊盖金、泉盖苏文、伊梨柯须弥
- 国 籍
- 高句丽
- 民 族
- 高句丽族
- 出生日期
- 603年
- 逝世日期
- 666年
- 职 业
- 军事独裁者
- 外 貌
- 须貌甚伟,形体魁杰
渊盖苏文家族背景
编辑渊盖苏文弑君摄政
编辑高句丽荣留王(618年-642年在位)和他的大臣们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642年,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的计划后,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并设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渊盖苏文独揽。
史载,渊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渊盖苏文与唐的战争
编辑唐朝对于新任高句丽王仍按惯例予以册封。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专程前往
,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同年,高句丽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新罗遣使入唐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百济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渊盖苏文的拒绝。唐太宗以为盖苏文杀君欺臣,残虐民众,今又违诏,侵略邻国,不可不讨,遂引发唐征伐高句丽之战(参见“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剧照
(3张)
661年,唐高宗再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再次在渊盖苏文的顽强抗击下无功而返。渊盖苏文成为挽救高句丽的一代名将。
尽管渊盖苏文多次以其非凡才能拯救了国家,但他的独裁统治方式也给高句丽留下了祸患。
渊盖苏文后人评价
编辑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东北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人认为高句丽与唐的冲突是唐与新罗联盟并导致高句丽最终灭亡的原因。渊盖苏文在高句丽于唐的冲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也是战争的导火索。
渊盖苏文摄政初期曾试图与唐谋好。 他支持用道教取代佛教,并在643年派人到唐索要8部道经。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渊盖苏文的这一做法是为准备日后与唐的战争拖延时间假装安抚唐朝,因为渊盖苏文要吞并新罗的企图使唐与高句丽的冲突不可避免。
公元 644 年,太宗派水路 500 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安市城城主杨万春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661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攻下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并在随后的8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 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大胜唐朝。666年,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被他两个弟弟陷害后投靠唐朝,帮唐攻打高句丽。
由于长年的饥荒与内乱,高句丽668年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所灭
渊盖苏文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 一方面渊盖苏文的英勇成功地抵御了唐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残暴弑君, 铁腕统治导致了高句丽后来的灭亡。
渊盖苏文后代情况
编辑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嗣立为莫离支。与二弟渊男建、渊男产不睦。嗣位初,出巡国中,以渊男建、渊男产摄政。二人遂发兵逐之,渊男生率所部契丹、靺鞨军走保别城,遣子渊献诚致书附唐。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安抚辽东大使、持节。随即被征入朝,加辽东大都督、封玄菟郡公。总章元年(668年)随李积攻平高句丽。以功进位右卫大将军、晋爵卞国公。仪凤二年(677年),奉诏安辑辽东,颇能安民。仪凤四年(679年),卒于任、年四十六。“帝为举哀,赠并州大都督。丧至都,诏五品以上官哭之,谥曰襄,勒碑着功。”(《新唐书》)
渊盖苏文次子:渊男建
唐高句丽人,渊盖苏文次子。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与弟渊男产逐兄渊男生而自立为莫离支。总章元年(668年),唐朝联合新罗的军队讨伐高句丽,大将薛仁贵率军击败渊男建。渊男建逃回平壤。高句丽王高藏命令渊男产率领首领九十八人持白旗向唐军统帅李绩投降。但是渊男建拒绝投降,紧闭城门坚守,还多次出兵向唐朝军队出击,不过屡战屡败。后来他将一部份军事任务交由僧人信诚,但信诚其实是渊男生派遣到渊男建身边的间谍,在5日之后信诚大开城门让唐朝军队攻入焚城,渊男建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被俘虏之后随高藏、同时被灭的百济国王扶余丰等一同被献俘于唐都长安太庙。唐高宗认为他是举兵抗拒的元凶,下令处死,后因渊男产的求情改判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渊男建死于流放地。
渊盖苏文三子:渊男产
唐高句丽人,渊盖苏文子。
乾封元年(666年),与其二兄渊男建逐长兄渊男生,拥立渊男建为莫离支。总章元年(668年),唐联合新罗攻伐高丽。城将破,奉王命持白幡帅首领九十八人至唐军统帅李积军前请降。入唐,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员外置同正员。圣历二年(699年),授上护军,万岁通天三年,封辽阳郡开国公,迁营缮监大匠员外置同正员。大足元年(701年),卒于第,年六十三,葬洛阳平阴乡。
渊盖苏文姓氏考证
编辑盖苏文是高句丽历史上最着名的人物之一。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时任高句丽东部大人的盖苏文发动政变,杀害高句丽王高武,立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在他执政期间,对内残酷统治,国人不堪其苦;对外积极备战,进攻新罗,挑起战端,并且拒绝唐中央政府的停战告戒,在辽东归属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上与唐发生激烈矛盾,由此引发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消灭高句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由于唐征辽东之役中着名的安市之战和建安之战都发生在营口地区,所以至今营口地区很多文物古迹、民间传说都与这段历史有关。盖苏文也就因此成为营口民间家喻户晓的名字。
然而,对于盖苏文这一历史人物的姓氏,人们的认识却很模糊,民间传说认为他姓盖(读做“葛”),并衍生出盖苏贞等“盖氏家族”成员,至今在营口的大石桥和盖州一带人们还对盖苏文之妹盖苏贞镇守青石关的故事津津乐道,青石岭附近还留有所谓的“盖苏贞墓”。
但考诸中国正史文献,则记明确载盖苏文姓泉。《新唐书·高丽传》记载:“有盖苏文者,或号盖金,姓泉氏。”《资治通鉴》卷198记载:“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杀其王武。”同书卷201又载:“乾封元年,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泉男生代为莫离支。”可见,“盖苏文”只是名字,而不是姓名,他的姓名全称应为“泉盖苏文”,并且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姓“泉”:长子泉男生,《新唐书》有传:“泉男生,字元德,高丽盖苏文子也……弟男建、男产知国事。”次子泉男建,史书也有记载,《资治通鉴》卷201:“泉男建遣兵袭其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破之。”
泉男生兄弟及其后裔的墓志已大多在洛阳郊外邙山附近出土:泉男生墓志的志盖篆书“大唐故特进泉君墓志”; 泉男产墓志的志盖题篆书曰“大周故泉府君墓志”; 泉男生之子泉献诚墓志未见志盖,志石首题“大周故左卫大将军右羽林卫上下上柱国卞国公赠左羽林卫大将军泉君墓志铭并序”; 泉献诚之孙泉毖墓志亦未见志盖,志石首题“唐故宣德郎骁骑尉淄川县开国子泉君墓志铭”,
从上述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来看,盖苏文家族姓“泉”言之凿凿,似乎没有可怀疑的余地。但是,朝鲜出版的历史着作《朝鲜通史》则写做“渊盖苏文”,韩国学者徐炳国所着的《高句丽帝国史》、中国台湾学者柏杨所着《中国人史纲》等也都写做“渊盖苏文”。那么“泉”与“渊”究竟哪个才是本字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在中国古代,凡是皇帝的名字一律都要回避,“犯讳”的地名、官名、人名乃至动物名都要改换为另外一个与之相近的字。在唐代,为了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将“渊”字大多改写为“泉”(另有少数改作“深”)。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有详细的考证,现撷取改“渊”作“泉”的史讳数例以证之:
4、《旧唐书·地理志》:“临清,汉清泉县。”清泉,汉本名清渊,唐人避讳追改。
渊盖苏文所姓之“渊”,无疑冲犯了唐朝的国讳,因此在唐朝文献中被改写做“泉”, 至于渊男生兄弟,作为高丽降将在唐朝做官,更是要“入乡随俗”,老祖宗的姓氏也大不过朝廷的禁忌,只好改“渊”姓“泉”了,所以在他们的墓志上才会出现“泉君”的字样。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看到,“渊”才是盖苏文真正的姓氏,“泉”是唐代为避讳李渊名讳所改写的替代字,至于民间流传的“盖”(葛)则更属于无稽之谈了。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盖苏文姓氏考 .搜狐[引用日期2013-05-24]
- 2.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2-010-6]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