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王珪
- 字 号
- 字叔玠
- 所处时代
- 隋唐时期
- 民族族群
- 汉人
- 出生地
- 太原祁县
- 出生时间
- 570年
- 去世时间
- 639年
- 主要成就
-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侍中 永宁郡公
- 谥 号
- 懿
王珪人物生平
编辑王珪早年经历
王珪投奔唐朝
王珪累职拜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立为皇太子,不久继位,是为唐太宗。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6]
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7]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进言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唐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当时,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8]
同年八月,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递密奏。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9]
贞观二年(628年),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10-11]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12]
王珪教导魏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王珪兼任魏王老师,负责教导魏王李泰。他以老师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当时,李泰请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尽忠诚;皇帝又是你的父亲,侍奉他要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汉东平王刘苍曾说:‘为善最乐’,希望你记住这话。”唐太宗得知后,高兴地道:“李泰可以不犯过失了。”[14]
贞观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遂听从王珪的建议,削减诸王权势。[15]
王珪病逝
639年(贞观十三年),王珪得病。唐太宗命女儿南平公主(王珪儿媳)前去探视,又命民部尚书唐俭为他调理药剂饮食。不久,王珪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唐太宗素服举哀,并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懿。[16]
王珪轶事典故
编辑王珪结交房杜
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17]
王珪谏出美人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18]
王珪臣不负君
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不称太宗心意,受到责怪。王珪与温彦博谏道:“孝孙乃是高雅之士,您让他去教宫女,进而又责怪于他,臣认为与礼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将你们视为心腹,你们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温彦博急忙谢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责怪我,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这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默然。[19]
王珪品评宰相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对王珪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20]
王珪公主下拜
唐初公主下嫁,不行拜见公婆之礼。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后,王珪道:“如今皇帝圣明,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我接受公主拜见,不是为自身荣耀,而是要显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于上,让公主行拜礼。从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妇礼。[21]
王珪人物评价
编辑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22]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积、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23]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24]
李德裕:如王珪者,可谓识微之士,明於祸福矣。[26]
刘昫:王珪履正不回,忠谠无比,君臣时命,胥会于兹。《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叔玠有焉。[27]
宋祁:珪少孤且贫,人或馈遗,初无让。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性不苛察,临官务举纲维,去甚不可者,至仆妾亦不见喜愠。奉寡嫂,家事咨而后行。教抚孤侄,虽其子不过也。宗族匮乏,周恤之,薄于自奉。[28]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征、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积、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29]
王珪后世地位
编辑王珪个人作品
编辑王珪家庭成员
编辑儿子:王崇基,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33]
儿子:王敬直,娶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封南城县男。[34]
王珪史籍记载
编辑《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27]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28]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唐纪六》[35]
王珪艺术形象
编辑王珪小说形象
王珪影视形象
2006年《贞观之治》,王锈强饰演王珪。
王珪墓葬纪念
编辑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王珪墓在万年县(在今陕西西安)南四十五里。[45]
- 参考资料
-
- 1. 《新唐书·王珪传》: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隋开皇十三年,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季父颇,通儒有鉴裁,尤所器许。
- 2. 《旧唐书·王珪传》:及颇坐汉王谅反事被诛,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岁。
- 3. 《旧唐书·王珪传》:高祖入关,丞相府司录李纲荐珪贞谅有器识,引为世子府谘议参军。
- 4. 《旧唐书·王珪传》:及东宫建,除太子中舍人;寻转中允,甚为太子所礼。
- 5. 《新唐书·王珪传》: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
- 6. 《旧唐书·王珪传》:建成诛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
- 7. 《资治通鉴·唐纪八》: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诏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元吉为剌王,以礼改葬。葬日,上哭之于宜秋门,甚哀。魏征、王珪表请陪送至墓所,上许之,命宫府旧僚皆送葬。
- 8. 《旧唐书·王珪传》:贞观元年,太宗尝谓侍臣曰:“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敕自今后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必遣谏官随之。珪每推诚纳忠,多所献替,太宗顾待益厚,赐爵永宁县男,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 9. 《资治通鉴·唐纪八》:黄门侍郎王珪有密奏,附侍中高士廉,寝而不言。上闻之,八月,戊戌,出士廉为安州大都督。
- 10. 《旧唐书·王珪传》:二年,代高士廉为侍中。……后进爵为郡公。
- 11. 《资治通鉴·唐纪九》:十二月,壬午,以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
- 12. 《资治通鉴·唐纪九》:以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
- 13. 《旧唐书·王珪传》:七年,坐漏泄禁中语,左迁同州刺史。明年,召拜礼部尚书。十一年,与诸儒正定《五礼》。
- 14. 《旧唐书·王珪传》:是岁,兼魏王师。王问珪以忠孝,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年可以享天佑,余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谓侍臣曰:“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是所谙悉,以其意存忠孝,选为子师。尔宜语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
- 15.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春,正月,乙未,礼部尚书王珪奏:“三品已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上曰:“卿辈苟自崇贵,轻我诸子。”特进魏征曰:“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上曰:“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对曰:“自周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上乃从珪奏。
- 16. 《旧唐书·王珪传》:十三年,遇疾,敕公主就第省视,又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寻卒,年六十九。太宗素服举哀于别次,悼惜久之。诏魏王泰率百官亲往临哭,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 17. 《新唐书·王珪传》: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母李尝曰:“而必贵,然未知所与游者何如人,而试与偕来。”会玄龄等过其家,李窥大惊,敕具酒食,欢尽日,喜曰:“二客公辅才,汝贵不疑。”
- 18. 《资治通鉴·唐纪九》:上尝闲居,与珪语,有美人侍侧,上指示珪曰:“此庐江王瑗之姬也,瑗杀其夫而纳之。”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上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何问是非!”对曰:“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之也。”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
- 19. 《资治通鉴·唐纪九》: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不称旨,上责之。温彦博、王珪谏曰:“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又从而谴之,臣窃以为不可。”上怒曰:“朕置卿等于腹心,当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为孝孙游说邪?”彦博拜谢。珪不拜,曰:“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上默然而罢。
- 20. 《资治通鉴·唐纪九》: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
- 21. 《旧唐书·王珪传》:时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礼皆废。珪曰:“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遂与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亲执笄行盥馈之道,礼成而退。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备妇礼,自珪始也。
- 22.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8-12]
- 23. 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4.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5.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6. 全唐文:卷七百九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7. 旧唐书:列传二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28. 新唐书:列传二十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29. 曾巩集:卷十五 书十首 .在线读书网[引用日期2014-12-24]
- 30. 唐会要:卷四十五 功臣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1. 全唐诗:卷三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2. 《旧唐书·王珪传》:祖僧辩,梁太尉、尚书令。父顗,北齐乐陵太守。
- 33. 《旧唐书·王珪传》:长子崇基,袭爵,官至主爵郎中。少子敬直,以尚主拜驸马都尉,坐与太子承乾交结,徙于岭外。
- 34. 《新唐书·王珪传》: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敬直封南城县男,后坐交皇太子承乾,徙岭外。
- 35. 资治通鉴:唐纪六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6. 资治通鉴:唐纪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7. 资治通鉴:唐纪八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8. 资治通鉴:唐纪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9. 资治通鉴:唐纪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0.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1. 大唐秦王词话:第十一回 桓军师大布神师计 李魏王兵败翠屏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2. 大唐秦王词话:第十八回 桓军师初犯伊州 唐秦王二下河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3. 大唐秦王词话:第二十八回 赴黎阳军师全孝道 战柏壁大将逞英雄.国学导航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4. 大唐秦王词话:第六十三回 玄武门太子交锋 显德殿秦王即位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5.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9-30]
词条标签: